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亮点推介 > 信息化推进亮点

信息化推进养殖业质量安全监管——天津市武清区养殖业信息平台建设

日期: 2012-03-30 09:14 作者: 来源: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几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农业系统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和溯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在畜禽养殖信息化建设方面武清区做得尤为突出,取得显著效果。养殖环节监管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且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项目纷繁复杂,推进监管工作信息化是提高监管水平,保证监管质量的有效手段。该区畜牧水产部门根据全区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畜牧行业和IT专家,结合畜牧行业的核心业务、特点、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技术,从奶牛综合服务、动物疾病监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三方面入手,为全区养殖业搭建了一个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信息平台。

  该平台基于Web方式和Internet全光纤综合传输网络构建,采用固定会员制登录及功能授权管理。包括一个门户网和三个服务系统,即武清养殖业信息平台门户网和奶牛综合服务、动物疫病防控和鲜奶质量监管三个系统,信息涵盖全区56个奶牛场和29个乡镇街的全部养殖场户,涉及各类养殖畜禽近3000万头只。该平台通过及时数据信息更新,不仅能随时掌握全区每个场户的养殖档案、饲养管理、繁殖育种、防检疫、产品质量安全等畜禽健康养殖生产管理,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养殖环节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信息。基础信息录入分为基层兽医站和奶牛养殖小区两条主线:村级防疫员每周五向基层兽医站提供所包村庄的畜禽养殖、防疫检疫等动态信息,基层兽医站信息操作员每周一进行一次信息更新;奶牛养殖小区由信息操作员每天对小区的养殖、生产、繁育和防疫等情况进行更新。两条主线数据自动生成进入相应的数据信息库。

  目前,武清区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应用,使全区养殖信息得到高度共享,养殖生产、管理和监控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表达,养殖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定量分析、专家指导、数字管理转变。每个办公桌上电脑都连接上监控系统,“电子眼”对全区52个奶牛养殖场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不用去现场,在奶业管理办公室就可以随时看到养殖场的饲料投放、挤奶等情况。并且,在挤奶过程中,奶农只能近距离接触奶牛,并无机会接触鲜奶,鲜奶通过封闭式管道输入奶罐,确保了挤奶过程中不会被人为加入其他成分。

  实践证明,养殖信息平台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各类疫情的严格监控和管理,同时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科技服务。每个奶牛小区、养殖场配备奶牛管理软件,录入牛群基本信息和每天变化信息后,可实现档案管理、生鲜乳管理可控、科学选种选配。就动物疾病监控而言,该平台可明确职责分工,有效确保防检疫密度,并实时掌握动物健康。在畜禽健康养殖上,能随时了解每户养殖畜禽健康状况,实现防检疫预警和强化防疫检疫监管。

  武清区结合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了执法监管、技术检测、村级防疫员三支队伍建设和区、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的防疫网络。并通过建立奶牛示范园区、科技入户、对饲料等投入品实行严格监管、远程监控等多种手段,使畜禽防疫安全实现了新突破,完成了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13种重点疫病监测和免疫,全区重点疫病检疫、免疫率达到100%;同时提高了奶农的科学饲养水平,确保了生鲜乳的质量。可为养殖场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技术服务。联合我国奶牛饲养、繁育的专家,通过远程服务,借助各种业务专家知识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对各养殖场的奶牛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推动全区奶牛产业由传统的定性分析、经验管理向定量分析、专家指导、数据管理迈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目前,该区已经成为京津之间最大的奶牛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奶牛数量达到5.2万头,日产优质生鲜乳超过600吨。

  今后。在做好信息平台及时上传、更新信息、维护的同时,计划还将从养殖品种上,逐渐扩大信息化管理范围,逐步将生猪、蛋鸡养殖大场、大户纳入信息化管理,使其依靠信息化实现科学、便捷管理,依靠信息化增加养殖效益。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