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 提升生产科技水平 推进农业信息化再上新台阶——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信息化亮点工作推介材料
近年来,三门峡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部、省农业厅和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实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新突破,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建成了黄河农网信息平台、6个县(市)区信息中心、62个乡镇信息站、1362个村级信息室,突出“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构建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全市信息员队伍达到2160名,涉农网站、网页发展到520余家,农村电脑拥有量达到6万台,上网农民达10万人,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三门峡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中国农村信息化杰出贡献奖”,黄河农网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农业网站百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市农业信息化做了多次专题报道。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省市等领导到信息中心检查指导工作,肯定我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突出“三电一厅”,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框架
1、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开展网络覆盖式服务。一是构建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建成以《黄河农网》为主的果品、畜牧、蔬菜、食用菌等9大专业网站,指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特色农业网站320家,与中国农业信息网等600余个农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三是不断升级、提升网络平台硬件装备。提升全市农业信息网络硬件设施基础。
2、建设热线电话系统,开展互动式个性服务。一是开发了具有自动合成、三方通话、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语音平台。二是联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咨询平台、农业科技咨询平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咨询平台,实现“三台合一”,使“三农”热线成为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三是拓宽服务领域,由一般的信息咨询向农业生产应急指挥、农资打假投诉平台发展。
3、建设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系统,开展普及式共性服务。一是建成农业科技影视节目制作中心,累计制作播出农业科教片560多部,播出1620期,覆盖了全市80%农业人口。二是与市电视台合作创办了《聚焦三农》、《新农村》电视专栏,与三门峡公共频道合作开办《耕耘》栏目。三是与三门峡人民广播电台联办FM98.9兆赫新农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16小时,节目信号覆盖豫、晋、陕三省交界地区。
4、建设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开展窗口式综合服务。在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拓展建设了31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免费为群众提供上网咨询和信息发布、技术查阅等综合信息服务。
“三电一厅”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农业部连续5年推广“三电合一”,“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二、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我们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拓宽服务领域,针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面临的三大转变:由以信息服务为主向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方向转变,由政府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变,由单项技术应用向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的转变,启动了农产品电子交易、农资物流配送、农业物联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水平。
1、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2009年,三门峡市农业信息中心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山东栖霞苹果电子交易市场合作建成了中西部第一家,河南省惟一一家苹果电子交易中心—“黄河金三角苹果电子交易中心”,搭建起了苹果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苹果期货买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一体化功能。苹果期货交易成为我市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动果品行业仓储、物流业的发展。
2、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结合农产品市场发展需求,于2010年建成了市级农资配送中心--“耕耘”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完成了40个连锁配送点的建设。
3、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2011年,我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支持物联网建设为契机及早作出建设规划,将物联网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智能装备中心合作,率先在全省建成高标准、高规格、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3个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进程。
4、开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发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三门峡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可以汇总分析农作物分布、农产品产量、耕地分布等信息系统,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分析决策的数字化。
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今年我们将全市特色农产品作为质量安全监测的重点,建成了“三门峡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目前已实现对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红富士苹果的质量安全追溯。
三、重点开展物联网示范点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十二五”,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我市提出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精准农业为目标,以建设信息新技术应用示范点为核心,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抓手,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建设,把全市农业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建立了高标准、高规格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今年,我们结合三门峡市农业发展实际,建立了三个物联网示范基地,一是对海拔在1000米以上、具备滴灌条件的陕县二仙坡3000亩苹果种植基地建设物联网,实现山区果园温度、湿度、光照等生产参数精准获取、果园智能灌溉、果树长势远程实时观察,实现果树精确浇水、施肥、打药等。二是对灵宝市信达果业10个果树设施大棚建设物联网,实现远程视频监控、远程智能节水灌溉、远程智能环境控制、远程病虫害专家诊断。尤其大棚内果树花期温湿度的准确调控,对提高果树坐果率这一关键问题起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对三门峡嘉禾农业高科技生态园140个果树品种的盆栽果树建设物联网,为生态园的果树控根快繁技术研究提供精准数据。
2、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显著成效。物联网建设提高了我市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了我市信息化服务水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一是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业生产过程纳入到“物联网”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提高病虫害预警防控能力。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手机实时、随处随地观看农作物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害、虫害发生情况,及早作出防治措施。三是解决农业灌溉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实现滴灌自动化、精准化,达到节水、抗旱、高效的灌溉目的。
3、以物联网建设为契机,带动特色农业发展。三门峡虽属粮食大省河南,但由于地处豫西山区,并不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最佳适生地,大力发展苹果等特色农业,成为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围绕特色做文章,突出优质下功夫,坚持统筹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为主导思想、以信息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工作重点,大力应用推广农业信息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向高效跨越。
4、农业物联网示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典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积极致力于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建成物联网示范基地,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李昌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博士、省农业厅副厅长于国干出席了河南省第一家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灵宝信达果业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市农业信息化再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个转变”,继续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坚持“政府引导、普及应用、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以高新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点,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管理决策体系和重点面向涉农实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