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亮点推介 > 信息化推进亮点

构建“大金农”平台 开创互联网服务新局面

日期: 2012-03-29 17:43 作者: 来源: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199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初见端倪,敏锐的辽宁农业信息人怀着“农业信息,网络先行”的美好愿景掀开了辽宁农业互联网的华美篇章。十多年的努力,辽宁金农网由辽宁省农委门户网站升级为省政府农业门户网站,并成为东北新闻网农业频道分站。辽宁金农网几经改版,始终致力于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沿,现已成为万户级涉农网站航母“大金农”平台。以权威的视角解析农业发展的前景,以先进的技术推动信息化进程,以媒体的责任营造和谐的氛围,以上千次的日信息更新,赢得近万次的日访问量。

  “大金农”——集散全省农业信息的平台。目前,“大金农”平台已开设政务、科技、市场等数十个栏目,链接涉农网站近115个,并以此为基础,先后开设网上农产品交易会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网站。通过推进涉农信息整合共享,金农网站与辽宁20余个省直涉农厅局门户网站初步实现了并联互动,实现了由传统单一部门网站向涵盖全省各行业各层级涉农网站群核心枢纽的转变和升级。2010年底,依托“大金农”平台,帮助全省14个市、44个县(区)、36个乡镇、65个村、110个农事企业完成了网站的个性化建站工作,一举成为万户级“大金农”平台。据测算,目前网络信息已惠及农村近300万农民,网络信息促成的农产品交易额累计近50亿元。“大金农”已经成为全国省级最大的农业网络传媒平台之一,成功跻身全国农业网站排行榜前十名和辽宁地区综合网站排名前六名。“大金农”发展了辽宁农业信息化,“云”一样的服务覆盖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生活的全过程。

  “大金农”——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平台。过去农民种植、养殖习惯于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或信息封闭而盲目种植、销售,造成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时有发生。随着“大金农”平台的出现,不少精明农民纷纷上网注册,从网上寻找信息、寻找商机、寻找致富门路,他们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如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民在网上销售大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新民市农民在网上销售番茄、西瓜等,都获得明显经济效益。“大金农”平台正在改变辽宁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利用网络信息调结构、搞销售已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大金农——促进农副产品大流通的平台。因特网超越了国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将触角伸到国内外任何一个角落,加强了国内各地之间乃至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普通农民也能够利用因特网信息购销农产品,大大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43亿多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辽宁金农网”建立以来已有14个地市、40多个县建成“金农网”子站,并建成信息服务站,农民经纪人和村级信息员已达4万人以上,每天通过各级“金农网”向省外发布市场供求信息50~60条。该网开通以来,引导农民利用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网上交易,为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绿色通道”,目前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金农”——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平台。“大金农”平台众多子站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与合作,使网站成为农业市场与技术的联络点,为辽宁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巨大商机。喀左县农经局主办的“喀左金农网”于2010年5月开通,该县十分注重网上信息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每个村设有村级信息点,负责把网上的重要产品信息告知农民,再把农民供求的信息抄送到网络。如,在网上发布该县农民养殖无公害黑猪和大鹅的信息后,吸引了广东、吉林等省客户,成交额上百万元。

  “大金农”——农民上网学习的平台。“大金农”平台使上网的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激发了辽宁广大农民学习电脑上网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农民不仅学会从网上下载“技术”、“信息”,还学会把自己的产品“上传”到网上运行,有的甚至学会创作网页等网上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当代农民的素质。建昌县石佛乡绿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鲍成杰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查阅网上的兔鹅销售信息。2009年她利用“大金农”平台累计销售肉兔4万余只,与他建立供求关系的农户已达70多家。

  信息无处不在,“大金农”无处不在。信息化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金农”努力开创着辽宁农业互联网服务的新局面。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