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一个体系 夯实两大基础 完善三项制度 切实强化农业农村经济景气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景气分析是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农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导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保供增收的目标任务,着力强化一个体系,重点夯实两大基础,逐步完善三项制度,切实强化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景气分析,发挥了服务领导决策、引导农民生产、促进市场流通、检验工作成效等方面的作用。
一、强化一个体系:初步构建运行高效的工作网络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态势,积极探索创新,以体系建设为先导,以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景气分析为着力点,全力抓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一是配备专职工作机构或人员。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省级专门设立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机构,市县不少农业部门也先后配备专职机构,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的地方都明确专职人员从事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形成上下畅通的工作网络,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景气分析提供了支撑保障。二是构建专业分析队伍。围绕“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的原则,从一到两个特色产品切入,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扩大产品覆盖面,拓展分析领域,优化提高分析师队伍,提升景气分析的质量水平。目前全省分析师队伍近50人,覆盖省、市、县三级,涉及稻谷、小麦、畜牧、蔬菜、蚕茧、农资等全省主要农产品,涵盖省内外监测分析以及国际市场监测等领域。三是建立专项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对各地开展景气分析工作,从工作开展、队伍建立与培训、信息报送、分析材料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通报,对成绩优异的分析师予以表彰,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二、夯实两个基础:保证景气分析的可靠数据来源
扎实推进农业基点统计和市场价格监测,获取景气分析的可靠数据,夯实景气分析的工作基础。一方面,抓好以农业生产统计为重点的基点调查。做好农业基点调查工作,突出抓好20个基点县138个基点村12591户基点调查户的基点调查任务,全面掌握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突出抓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并不断增加调查品种,拓展调查范围,及时了解农产品生产成本效益。目前调查品种涉及小麦、油菜籽、粳稻、棉花、大豆、中籼稻、大麦、玉米、蔬菜等17个品种。另一方面,抓好以农产品价格为重点的市场监测。选择部分批发市场和基点县,探索试行农产品价格监测周报制度,并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增多监测基点、健全监测网络、更新监测内容、增加监测品种、增强监测频度,及时了解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目前全省已构建了由20个重点县、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13个省辖市农贸市场和超市组成的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涉及调查点223个,对全省24个产品的批发价格、30个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19个产品的农民出售价格以及14个主要农资产品价格每周定期监测。
三、完善三项制度:实现景气分析的制度化规范化
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景气分析工作,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了定期研判制度、应急预警制度、部门会商制度,形成“周有周报、月有分析、季有研判、热点有预警”的工作机制,保障景气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定期研判制度。从2002年开始每月定期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行情,之后逐步完善研判制度。2009年开始启动周报制度,每周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行情,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禽、蔬菜、农资等产品的价格,并与国内主产省份以及国际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每月分析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包括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生产情况、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等;每个季度末组织召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科学分析农业生产情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年底还形成有关的综合性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发挥研判成果的作用,加强信息预警,通过信息简报、电子网络、《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等宣传载体,及时发布省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市场动态、趋势分析,发挥了信息导向作用。二是应急预警制度。建立农业市场热点报送制度,对农产品价格异动情况、区域性的“卖难”和“买难”现象、农产品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及建议、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异常波动、媒体及社会关注度高的其他农产品市场问题等,实施热点追踪,执行旬报制度,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应急预警,及时发现农产品市场苗头性、趋势性、突发性问题,准确把握农业市场走势。三是部门会商制度。定期召集委有关单位和省有关部门共同会商,及时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农业发展运行态势,提出对策措施,服务好领导决策。利用省政府“菜篮子”联席会议办公室、省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等平台,与相关部门携手,加强对保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不断提升景气分析水平。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