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抓六促”构建菜篮子保供稳价体系
针对气候多变、灾害频发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形势下时常发生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杭州市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出台扶持政策,突出基地建设,着力机制创新,努力构建菜篮子保供稳价体系。
一是抓基地建设促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提升。出台《杭州市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安排9000万元扶持资金,全面推进198个市级菜篮子(其中蔬菜87个,面积2.99万亩;畜禽92个,存栏规模319.6万只;水产19个,面积1.35万亩)基地建设,并依法进行严格保护。通过扶持重点基地建设,明显改善了农业基础和生产配套设施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确保了灾期淡季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了本地蔬菜特别是叶菜的上市量,确保了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到52%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72%以上,全市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达到75%以上、主要水产品自给率达到73%以上。
二是抓机制创新促菜篮子应急供应能力提升。建立菜篮子生产储备制度,落实“藏菜于棚”、“储猪于场”、“存鱼在塘”计划,年储备4000公斤速生叶菜种子。全市建立了一批应急生产基地,并签订了菜篮子应急生产责任合同书,明确了2000亩叶菜应急生产面积和布局,安排了肉禽蛋奶活体生产储备基地92家(生猪40万头,肉禽80万只,蛋禽40万只,奶牛3500头),森林蔬菜应急生产基地5个(面积3760亩)。按照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应急生产、价格补偿、速生叶菜种子储备机制。今年4月针对包心菜等6种滞销蔬菜及时向 菜篮子基地下拨滞销补助资金98万元,6月梅汛期向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下达了叶菜抢播和分批上市计划,并启动速生叶菜储备种子应急预案,免费发放了2500公斤叶菜种子,7月针对暴雨灾后恢复生产下拨了260万元救灾补助资金。机制创新明显提升了杭州菜篮子产品的应急上市和保供稳价的能力,促进了菜篮子基地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抓质量追溯促菜篮子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推行以蔬菜生猪为重点的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杭州模式”。同时,完善《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推进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证)基地1069个,面积186.53万亩,创建“三品”农产品1245只。今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上半年菜篮子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广大群众的满意度较高。
四是抓信息体系促菜篮子预警有效性提升。建立市、区(县、市)二级部门和定点基地(企业)信息采集分析队伍,构建杭州菜篮子工程网上信息共享平台。根据菜篮子产销信息和天气发展态势,组织有关单位会商,发布信息,正确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建立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和骨干营销企业信息监测网络,加强市场监测,科学预判市民基本生活必需的菜篮子商品产销和供求情况。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对市场异常突发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五是抓好流通体系促菜篮子供应稳定性提升。发展多渠道流通模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规划建成了年交易额200亿元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了对杭州市区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提升。从基地和市场两个环节进行扶持,大力推进基地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加快发展直供、直销、配送等农产品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环节。建立菜篮子主要商品重点经营大户(企业、市场)联系制度,首批确定了40家,并签订“保供协议”。建立猪肉和大宗蔬菜储备制度,确保储备7天的市场供应量,市区年储备猪肉2000吨(其中冻肉800吨、生猪活体储备24000头),在蔬菜淡季、灾期保持市区大宗蔬菜日均300-400吨的经营周转储备能力。目前杭州市区的菜篮子商品供应已形成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中枢,以遍布城区的农贸市场、超市卖场为基础,以自发的小菜场和小门店为补充的菜篮子商品流通框架体系。
六是抓保障体系促菜篮子建设执行力提升。认真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和贸易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区、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主要行政领导对本辖区的菜篮子负总责,从而形成市县联动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将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各区、县(市)也先后出台了菜篮子工程建设扶持政策。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