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临邑畜牧业招大引强助民增收

日期: 2010-02-12 09:30 作者: 孙法章 蔺学礼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连续8年夺得畜牧业综合考评第一。这“8连冠”的取得,得益于全县畜牧业由小打小闹,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的转型。依靠大龙头、大基地、大服务,培强畜牧大产业。目前,全县46家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起523处集约化养殖基地、场区,拉长了产业链,打造出区域产业圈。目前,全县年出栏肉鸭、蛋鸭、肉鸡、肉鸽等家禽3000万只,生猪100万头。2009年,实现畜牧产值达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200元,占总收入的58%,实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

  转变观念上规模 大龙头带动产业链

  临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无龙头企业带动,一直是制约畜牧业上规模的“短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决策者转变思想观念,从建设投资规模大、加工规模大、带动规模大的“畜产品”龙头企业入手,实现由粮食大县向畜牧大县的转变。首先,分期分批组织干部群众去畜牧发达的省市参观考察,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引导大家克服传统的小生产、“小舢板”、“小而全”等落后陈旧观念,确立有规模才有优势和市场的新理念。其次,运用当地兴起的龙头企业,带起一大产业,教育大家确立“借船出海”上规模发展的新思路。再次,利用算账对比方式方法,说服大家克服招引畜产品龙头企业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税收少的短期行为,确立“先富民、后富县,”立足长远多引快引龙头企业的新思维。同时,县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在财力、物力、智力上加大倾斜力度,并改革考评办法,对发展畜牧业增分重奖。

  招大引强获多赢。全县发挥靠近京津、济南的地理交通优势和产粮多、剩余劳动力多的资源优势,加大优化环境力度,构筑“引风”平台。采取对外招商引龙头、以商招商壮龙头、激活民资建龙头、各方参与舞龙头的“大手笔”运作,先后引进临沂新程金锣集团投资5.8亿元年宰杀300万头猪的德州金锣肉制品公司,南京雨润集团投资2.05亿元年宰杀3000万只肉鸡的临邑福润禽业公司,六和集团投资5.4亿元的六和种鸭孵化、六和海波尔良种猪繁育、年宰杀1500万只肉鸭的六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陆续在临邑建成投产后,去年又新增投资10亿元。分别上马3000万只的鸡苗孵化场、万头商品猪场等新项目。一大批投资大、品牌响、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化龙头企业既拉长繁育养殖、饲料供应、宰杀加工、产品销售等产业链条,又促进了农民养殖业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转变方式扩规模 大基地膨胀产业带

  针对昔日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势单力薄,难以抱团闯市场的问题,县里重点建设扩张523处规模大的养殖基地、养殖场区和园区,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新格局。

  转变管理模式,实现规模效益。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运作思路,探索出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基地、场区的“三退一进”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村庄四旁、闲置场院、盐碱荒地和林间地等资源扩建基地、场区,逐步改变了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现象,使全县畜禽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

  转变养殖方式,改变粗放饲养。严把畜禽养殖基地、场区建设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场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巡查防疫、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产品销售等“五统一”形式。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养殖模式。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法”,普及“低碳经济学”,孟寺镇投资3000万元,建起高标准的现代化沼气公司,将周边6大基地的畜禽粪便统一管道回收处理,所产沼气供3000户村民常年使用。

  转变经营形式,抱团抢占市场,规范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为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710家各类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民间经销公司等实体,为畜产品防疫安全、打入国内外市场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多种形式创办畜牧合作组织。孟寺镇祥隆养猪协会由养殖大户孟祥和领办,该协会以美国“普瑞纳”公司的饲料配方技术加工的浓缩饲料为载体,吸纳本县会员300余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区。该协会每年供应饲料3000余吨,出栏销售生猪10万多头,为农民年增收600万元。

  通过多形式转变管理经营方式,带动全县的畜牧产业链扩展为产业带。如今全县已形成了以六和公司、金锣公司为龙头,以临邑镇、临南镇、翟家乡为基地的生猪繁育、养殖、宰杀产业带;以临邑繁育公司、英国樱桃谷(山东)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孟寺镇、德平镇、林子镇为基地的种鸭养殖、肉鸭孵化、养殖、宰杀产业带;以福润禽业公司、鲁海食品公司为龙头,以全县40余个养鸡专业村为基地的肉鸡孵化、养殖、加工产业带;以鲁北种禽公司、六合食品公司为龙头,以临盘、恒源、邢侗三个街道办和兴隆镇为基地的蛋鸭孵化、养殖、蛋品加工和老鸭宰杀产业带。

  转变机制抓规模 大服务打造产业圈

  做强大产业,需要“大合唱”。临邑县在发展规模化畜牧业上,通过转变监管机制和服务机制,既解决了单靠少数部门唱“独角戏”的问题,又攻克了缺乏良种良法、人才、资金等难题。县乡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协调,牵线搭桥,创优环境,定向帮扶,排忧解难,参与“大合唱”,构筑起社会化大服务的新机制。

  坚持科技兴畜,强化人才培训。县政府加强与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山东大学联系与协作,聘请畜牧专家为高级顾问。建立了科技成果推广、专家咨询、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合作制度。2008年,县政府启动“万人科技畜牧”工程,邀请畜牧专家教授、高级顾问对近万名养殖基地和场区负责人、养殖大户、防疫员在畜禽生产管理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生态养殖法等方面进行分批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养殖“金钥匙”。

  健全群防体系,避免疫情风险,确保健康发展。县里组织200余名县、乡畜牧工作人员和部分农村兽医员,分别与养殖基地、场区的务工人员、农村养殖大户结成对子,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控网络。做到疫情第一时间发现、上报、防治、控制,并选拔了1000名村级兽医员,增强了畜禽防疫队伍的辐射力,真正达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畜”的防疫目标。

  完善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严禁不合格畜产品流入市场。县政府组织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畜牧养殖基地、场区、合作组织和广大养殖户,发放小额信贷,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又与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担保公司,为标准化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近3年,全县用于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贷款达到15亿多元。县财政每年拨出800万元专款,设立畜牧业发展基地、奖励基金、创牌基金,对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年出栏蛋鸭和肉鸡万只以上的养殖基地、场区,给予重点扶持。从而推动养殖规模的更大更快扩张。

  临邑县探索的龙头带基地、基地扩规模、规模壮产业的模式,催生出畜牧产业链膨胀为产业带,并逐步打造出区域明显的产业圈。如今全县已形成了城中宰杀加工,城东良种繁育,城西蛋鸭、奶牛养殖,城南城北商品猪、肉鸡、肉鸭、肉鸽养殖等五大产业圈,为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的畜牧产业集群打下了坚实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