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发展新经济组织 为农民增收致富架起“金桥”
连日来,会昌县白鹅乡角屋村的扁萝卜专业合作社一片繁忙。社员们忙碌地穿梭田间采摘、装箱、封箱,将扁萝卜搬到排列有序、等待运输的小卡车,销往厦门、泉州、深圳等地的大型超市。收获的喜悦写在社员们的脸上。
社员郭庆昌高兴地说:“从前冬闲我们都‘猫冬’,现在是越到年底越忙于挣钱!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到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收入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呢!”
合作社负责人郭远峰介绍说:“群众认可了我选的这条路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着我干。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2人,吸纳股金15万元,带动种植户292户,辐射面积已达2000亩。这个冬天,我们合作社已销售扁萝卜2600吨,社员利润分配1万元,直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800元。”
如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市农民群众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2004年,发展新经济组织被列入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主导产业,就有相应的新经济组织。全市已发展新经济组织2163个,带动农户36.3万户,占总农户的22%。新经济组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架起了一座座“金桥”。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为破解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近年来,信丰县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做了大胆探索,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
橙之源脐橙专业合作社是信丰县首家集脐橙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适逢脐橙大量上市,该合作社投资400万元兴建了一座占地20亩的脐橙打蜡厂,引进每小时加工15吨、年加工能力达1.8万吨的分级打蜡设备。为防止脐橙积压耗损,橙之源脐橙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储藏能力突破5万吨的冷库,大量收购社员及农户的脐橙,确保了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合作社“抱团”为农民群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信丰县大阿镇禾秋村药农往年一到半夏上市季节,就担心卖不到好价钱。3年前,禾秋村组建了华丰半夏专业合作社,吸引460多户药农入社,合作社在技术上对村民进行帮扶。在销售上帮助村民找订单,使该村生产的半夏销到全国10多个省市。如今,该村人均纯收入八成来自半夏产业。华丰半夏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的农民种植半夏1.2万亩,以“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方式支撑起了江南最大的半夏种植、加工基地。
一些传统产业通过合作社顺势转身为优势产业。红瓜子是信丰县铁石口镇的一项传统产业,然而由于技术、销售等原因,这一传统产业并没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一批红瓜子种植能手组建了红瓜子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品好卖时,农民随行就市;价格下跌或销售不畅时,合作社则先将农民的产品收上来,保鲜贮存一段时间后,再打时间差卖出。如今,红瓜子重新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支柱。
在看得见的效益的吸引下,信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目前,该县已成立各类合作社162个,吸收近2万户农户入社,全县65%以上的脐橙、草菇、半夏等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外销,年销售额达5亿元,带动6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联合起来出去闯
为扶持新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市出台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农村新经济组织发展质量的意见》,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设立了市级100万元、县级50万元的发展新经济组织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每年选择部分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示范,建立了一批市、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政府的扶持,调动了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激起了农民群众联合起来闯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前两年,看到别人种茶效益好,我也跟着种起来,由于没有掌握技术,加上市场信息不灵通,往往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总卖不到好价钱。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为我提供优质茶苗、技术指导和统一回收销售,现在算下来,比以前至少多挣1万元钱。今年,我准备再多种20亩。”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寻乌县龙廷乡大田村村民梅一平信心十足。
就如何服务好农民闯市场,寻乌县新经济组织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办法。该县新经济组织把农户单一、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产、供、销全程跟踪服务,推行“三统一”标准,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调配、统一品牌,引导社(会)员向无公害产业的方向进行生产。在农产品销售上,该县的新经济组织选派熟悉市场行情、业务能力强的经销大户为社(会)员跑市场。如今,该县3000多名新经济组织的社(会)员活跃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200多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每年销售农产品20余万吨,4万多农户从中受益。
目前,寻乌县已培育果业、茶业、甜玉米、生猪等新经济组织118个,发展社(会)员1.65万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万人,其中80%以上的农产品由新经济组织卖出。
5年来,全市各地新经济组织迅速成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深化。正是这些新经济组织,把我市孤立的农民群众与广阔的沿海市场拉近了距离,铺平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