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紧抓学习实践活动契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市郊区各区县针对严峻的农村就业形势,牢固树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就业就是保稳定”意识,坚持“五促”并举,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稳定了农村就业形势,保持了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统计数据表明,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
一是发展产业促就业
郊区各区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规划产业、发展项目时同步考虑就业问题,带动了农村就业。如朝阳区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服务业、物流业、民俗旅游、绿色产业等相结合,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公交就业、郊野公园、商贸企业等一批转移就业品牌。目前,已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10万个,全区规模以上(60人以上)商业企业安置农村劳动力近6000人。
二是加强培训促就业
郊区各区县完善职业教育工作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择业态度,掌握就业技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如顺义区各乡镇围绕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北京国际鲜花港等大企业、大项目用工需求,成立培训就业领导小组,推广用人单位出订单、培训学校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三单”模式,开展电焊操作、家政培训、插花、汽车维修等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2009年,全区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9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3882人。
三是优化服务促就业
郊区各区县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集政策咨询、岗位开发、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丰台区采取“整体输送”模式,通过调动企业、农民和农村就业服务组织三方积极性,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信息不灵、成本较高、就业不稳定、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制约因素,形成了挖掘岗位、劳动力选配、技能培训、动态管理、跟踪回访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截至目前,全区共帮助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整体转移就业。平谷区与兄弟区县联手建立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长效机制,将区外企业“请进来”、把区内劳动力“送出去”;建成由京东劳动力市场管理中心、16个乡镇(街道)社保所和273个村级就业服务站组成的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了全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四是鼓励创业促就业
郊区各区县不断推进农村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创业培训,深化创业服务,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如海淀区通过辅助带动、专家传授、院镇合作、协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农村实用创业人才培养,发挥帮带辐射作用。2009年,该区共组织特色花卉、冬枣、食用菌等精品实用技术培训56期,受训1680人次,培养实用创业人才148名。大兴区采取扩大放贷对象、降低申贷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农民和中小企业创业资金短缺问题,实现了创业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设在该区的北京兴宏小额贷款公司,自3月份成立至今,开发了包括大学生村官贷款、农村党员贷款在内的十多个涉农信贷产品,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58多笔,总额达10296万元,缓解了农民和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五是帮扶援助促就业
郊区各区县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完善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困难群体培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就业援助、公益招聘和“春风行动”,促进农村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如昌平区在全区农村开展了以“五帮扶”为主要措施的就业服务援助活动,完善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援助长效机制。一是实施分类帮扶。对需要援助的人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援助对象具体情况其实施分类帮扶。二是细化贴心帮扶。通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的走访活动,提高农村困难群体的就业率。三是开展对口帮扶。为每名援助对象量身定做一份援助计划并与其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一对一服务。四是深化联手帮扶。采取城乡“手拉手”模式,共享岗位,开展以岗位互助为主的帮扶活动。五是强化跟踪帮扶。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档案,对于本次推荐就业未成功人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确保其尽快实现就业。(供稿单位:市委农工委组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