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近万元
年关将至,根据各郊县上报数据,市委农工办统计显示: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9900元,同比增长10%,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平。“全市城乡统筹战略实施至今4年,农民增收幅度终于同‘城里人’一样了。”昨天,涉农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据“大头”。据介绍,目前,全市约70%的二产、30%的三产在郊县,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截至11月,郊县完成工业投入10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00多亿元,其中市级重点园区在建项目近9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700多个。5.6万名农民进入企业打工,成为“蓝领”。
一年冒出逾万户“农老板”,是农民工资性收入新的增长点。今年,市委农工办启动农民创业主体培育工程,并在高淳县桠溪镇、六合区雨花石村等3镇7村试点。对创业农民,不仅给辅导、给服务,还给贷款利息补贴、房屋租金补贴、证照费用补贴和生产设备购置补贴,每户每年可享直补3000—4000元。在真金白银的扶持下,3镇7村新增创业农民1万多户,带动3万农民就业。比起往年,今年的田间地头更热火。市级财政全年20多亿元投入“三农”,其中一半投向农业,同比增长25%。10个亿投下去,新增土地规模流转11万亩、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
有着“南京莓乡”美誉的溧水县洪蓝镇,今年盖起2000亩草莓大棚,草莓设施栽培面积达到6000亩。明年,该镇将承办起第五届中国草莓文化节。“一年忙活8个月,一亩少说赚两万。”草莓设施栽培成为当地莓农“甜蜜的事业”。
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村集体资产股改与资金互助合作,将习惯“各自为战”的种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拳头”,出击市场。其中,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这一数量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市委农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突破20亿元大关,带动16万户农民增收亿元以上。
“8镇”帮促、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等工程,不断垫高农民增收的洼地。据统计,截至目前,位于六合、高淳、溧水“一区两县”的8个经济欠发达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已经“破万”,15万低收入纯农户收入增幅预计高于全市农民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