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南康:“绿色经济”促增收 “屋顶农业”妙不可言

日期: 2009-10-29 00:00 作者: 刘家喜 李菁 蓝善文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南康市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做绿色文章”,积极引导农民利用门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屋顶农业”等绿色经济,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小小庭园“吐金生银”

  一盆盆菊花溢出淡淡的清香,整个庭院显得生机盎然。南康市蓉江街道大树村村民曾红涛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去年以来,他靠种花草赚了几万元钱。在南康,像他这样在庭院养花种植的农民有上千户,户均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庭院生产大都局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养猪为过年、种菜少花钱、养鸡喂鸭换油盐”,就是这种庭院生产的真实写照。针对这种情况,南康市专门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户进行规划设计,把农村的闲置庭院精心“经营”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经济类花草树木,既促进农民增收,又达到美化居住环境的目的。在种植过程中,该市有关单位经常适时地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产后销路等服务,为农民解决了很多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庭院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摆脱了靠地吃饭的传统习惯,加大了种养业的投入力度。目前在南康,一个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能干事、个个有钱赚的大办庭院经济的“全民”创业新局面正在快速形成。

  “屋顶农业”妙不可言

  在屋顶上养鱼,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而在南康市农村却随处可见。该市蓉江街道大树村村民钟祖平从2007年开始,利用自己不足100平方米的屋顶养鱼,每年增收3000多元。目前,南康市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在自己的屋顶种菜、栽花和养鱼,将昔日弃置地变成了“聚宝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南康农民建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闲不住的农家人出于为房屋夏天降温的初衷,他们往屋顶上挑土,引水,垒起土块,筑起小池,种上蒜、葱和辣椒,养起鱼、鳝和泥鳅,没想到在屋子变得冬暖夏凉的同时,种养出的农产品还可以卖个好价钱。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建设的加快,城市居住和产业等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断侵占着大量良田,大批失地农民随之出现。屋顶农业的发展,既缓解了土地紧张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美化了环境,真是妙不可言。

  “猪沼果”业一举多得

  踏着丰收的节拍,走进南康广袤田野,“一片果,一栏猪,一口沼气池,一户小康人家”的生态农业美景尽收眼底。“沼气是个宝啊!我们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用来烧水煮饭点灯,沼渣、沼液用来给果树施肥,每年光节约电费、化肥、饲料等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脐橙只施农家肥,个大味甜,卖价也高。”近日,南康市赤土畲族乡富田村村民蓝红福开心地向笔者介绍他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秘诀”。

  南康市根据大部分农户有养殖生猪的传统习惯,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在此基础上,该市鼓励动员家家户户建沼气池,按照 “一亩果、一栏猪、一个沼气池”的生产标准,逐步形成了“猪粪入沼气池,沼气点灯烧饭,沼液浇灌果树”的良性模式,既有效地推动了生猪和果业生产,又使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观。小小沼气池,成了有机联结生猪和果业两大主导产业的纽带,也点亮了农户生产致富的希望之灯,越来越多的农户积极投身到开发“猪—沼—果”工程的热潮当中。以赤土畲族乡的3个民族村为例,发展势头更是强劲,由畲民创办的生态果园就有5个,种养大户30多户,仅富田村就兴建了沼气池8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