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精耕细作”鼓了红塔区农民“钱袋子”

日期: 2009-09-16 00:00 作者: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菜豌豆才收完,红塔区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的农民扒绍会就赚了7000多元,中午1点半,顾不上吃饭的他又忙着摘西葫芦。一年三垡的菜豌豆、西葫芦轮番耕作,3亩田扒绍会每年可以赚2万元左右。

  据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红塔区农业产值达15.03亿元,增39.8倍,在全省居于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6006元,增41.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多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精耕细作”成为红塔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9.6万亩农田吃上“营养餐”

  红塔区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历经多年努力,东风水库、飞井海水库、红旗水库等多类型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完成,红塔区才基本结束了干坝子的历史。

  据红塔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曹炳勇介绍,近年来,红塔区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03年以来,财政累计投向“三农”的资金就达20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红塔区确立“以水源建设为龙头的中低产田改造”思路,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

  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6万亩,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2008年,红塔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增施有机肥工程,培肥田地地力,改良土壤。据统计,改善水利设施后的土地每亩粮食增产50至60公斤,烤烟每亩增收近千元。

  一亩田当3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越来越弱,即使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石桥乡,其1.7万亩的耕地中常用耕地也只有9512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据小石桥乡副乡长普凤林介绍,自本世纪开始,小石桥乡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切入点放在小春生产上,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扩大大小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夏秋季反季蔬菜。

  以荷兰豆为例,亩产值可达5200元以上,土地单产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只用种两三亩,好好管理,每年我就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小石桥村的董永良说。按照董永良的算法,他精耕细作的1亩田的产值达到7000元,是1978年以前的数十倍,和粗放管理的3亩田相等。

  不单在小石桥乡,红塔区各乡镇均围绕“压粮稳烟兴畜,扩大经济作物”的思路,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烟、畜、花、药、菜、果为主的种植结构。2008年,红塔区粮经比例达50.2:49.8,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98%以上,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达95%,耕地的复种指数为213%,农业商品率达83.1%,年亩均产值为1776元。

  15家农业龙头企业助农增收

  在农业逐渐形成产业化格局的同时,各种农业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红塔区已形成以红塔集团为龙头的烟产业;以凤凰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佳缘种猪场、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以滇雪粮油公司为龙头的粮油产业,以明珠花卉公司等为龙头的花卉产业等15家农业龙头企业。这15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所创的“滇雪”粮油、“滇绿”猪肉、“明珠”百合、“拓野”蔬菜、“猫哆哩”果脯等一批名优品牌,享誉国内外。

  这些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物流等优势,将农产品或加工或外销,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农民也从中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和收入增长难的问题。目前,红塔区农业商品率达83.1%,15家企业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6.72亿元,已有18家企业22个产品通过国家“三品”(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有供港澳蔬菜基地4个,有10个养殖场已经通过出口基地备案,已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1个。(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