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棚室经济让大庆市福兴乡农民鼓起腰包

日期: 2009-07-27 06:34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一、二、三……一张张百元大钞从复兴村农民宋艳民手中捻过,他的脸上洋溢的是丰收的喜悦。

  宋艳民说,3000多元是他家4栋大棚的一天收入。在福兴乡,像宋艳民这样靠种植棚室蔬菜而致富的农民可有好几百户呢!

  土地流转集约发展棚室

  在2006年以前, 复兴村农民受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影响,对扣大棚种菜不怎么“感冒”。只有少数几家能倒腾的农民支个冷棚子,打个蔬菜市场的季节差,可那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为了发展棚室经济,以原有的大棚户为典型,村支部委员分别深入到每家每户,与他们反复细算效益对比账,按照前几年的平均效益,一亩地棚室纯效益可达8800元,是群众种大苞米的44倍。通过对比,农民们终于开了窍。可面对地块分散、不集中,制约发展的问题,村支部认真研究后,决定采取村里先把分散的土地租赁回来,然后再租给建棚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发展棚室生产的农户来讲,解决了地源,同时“反租倒包”的耕地每亩比自发流转高出160元,实现增收10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福兴乡复兴村已拥有600栋棚室,种植的品种也发展到如今的瓜、果、蔬菜等多种果蔬,农民收入由原来人均2700元到如今人均6250元。

  北菜南调鼓了农民腰包

  2008年,福兴乡以蔬菜棚室生产为载体,成立了福兴乡兴福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改变一家一户独闯市场的思想和作法,实行捆绑式经营,规模化生产。

  为了打好蔬菜产业特色牌,把反季节蔬菜卖个好价钱,合作社申请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标识,并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认证标准生产。同时,福兴乡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口感好、产量高的金妃香瓜,耐低温、生育期长的冬美11号黄瓜,耐运输、耐贮藏的以色列板栗西红柿成为今年的更新品种。

  据悉,合作社出面搭桥,拉近了供需市场。合作社在村里设立了一个蔬菜流转中心,并在周边一些城市都安插了一些价格反馈员,反馈每天的最新价格。农民只需将成熟的蔬菜送到这个流转中心,就可以一手交货,一手收钱。商贩们再从这个流转中心将蔬菜运走。合作社就是桥,一手托两家,农民不用担心价格,商贩不用担心质量。

  目前,种植的黄瓜、西红柿、香瓜和豆角已成为福兴乡一乡一业的当家品种,引来上海、宁波、江苏的客商提前赶来签定合同,让庆福牌蔬菜摆上大都市餐桌,也涨鼓了农民的腰包。

  棚室发展拉动其它产业

  在复兴村这个小村落,竟然有好几家“大酒店”。究其来头,那还是百栋温室“惹的祸”。

  采访中,福兴乡纪检副书记蔡振民告诉记者,自从福兴乡庆福牌蔬菜名扬千里后,吸引很多外来的商贩前来订购,他们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精明的复兴村人怎能错过这样的赚钱机会,于是几家大酒店出现了。不单单是发展起了餐饮业,还有运输业和空心砖厂。

  棚室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前,一些年老体弱人员,不能出去打工,看着别人打工赚钱,心里是干着急。而如今,几百栋蔬菜大棚,年需要用工量是10万人次。掐尖、打杈,摇花扶蔓,都不是力气活,适合年老体弱人员干。

  据悉,就是60岁的老人,守家在地的在蔬菜大棚打工,一年还能赚上个四五千元呢!   在福兴乡复兴村,一眼望不到边的棚室和一排排新建的红砖绿瓦的新房,你就会知道:是棚室经济让这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