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实施五项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就松原来讲,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是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9元,是建市之初的6.1倍,净增4049元。但是,受农业和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为此,着眼于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发展,建设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要把农民增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实施“五项工程” ,确保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力争到2020年达到11000元,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结合全省增产百亿斤粮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我们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20亿斤提高到157亿斤,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进一步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型灌区建设、西部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年底前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争取到2010年全面竣工。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优质粮食、绿色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带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大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
二、实施牧业跨越工程,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从实践看,发展畜牧业,周期短,见效快,能够快速拉动农民增收。为此,我们把2009年确定为“牧业经济突破年”,举全市之力加快畜牧业发展,争取用3年时间把松原建成牧业大市。今年,全市牧业产值要实现126亿元,同比增长26%;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710元,为农民人均增收提供160元。全面落实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家庭适度养殖,积极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2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大户),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园区和乳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继续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最好、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近几年,我们按照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农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530家,产业化基地达到52个,逐步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和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群。我们将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帮助农民增收的理念,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尽快做大做强。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畜牧业资源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再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合同等形式,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实施劳务输出工程,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农村发展、抓农民增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我们将把劳务输出牢牢抓在手上,力争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以上,为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1300元以上。坚持以培训促转移输出,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继续加强与各大中城市、域外企业的沟通联络,采取“订单”、“代培”等方式,抓好异地输出转移。突出抓好小城镇建设,重点搞好15个示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增加收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认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在项目建设上优先使用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带增收。
五、实施为农服务工程,完善农民增收机制
做好为农服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为农服务力度,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政策支持,保障农民增收。积极搞好资金服务,完善银农对接协调机制,扩大支农贷款规模,尽可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抓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高产种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主动为农民搞好科技服务,扩大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定期不定期地发布科技、市场、劳务等信息。加大流通服务力度,抓好28个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部门帮扶和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