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抓调整多业并举促增收
——双辽市王奔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纪实
双辽市王奔镇位于辽、吉、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东西辽河的夹角地段。沈明、集锡两条国家级公路在此镇通过。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也经由此镇。辽宁的三江口镇,内蒙的金宝屯镇与吉林的王奔镇位呈三角形,隔河相望,相距十多公里左右,真可谓是“鸡鸣闻三省,两河连三镇”。
根据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王奔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本镇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财力增强这“三增”上下功夫。切合实际地制定出今年全镇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具体是:围绕“三增”抓“三产”,全面突破促发展。抓“三产”是:一、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二、发挥交通便利优势以牛、羊、猪、鹅为重点的养殖产业发展。三、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农事活动开展劳务产业。在全镇形成了一个种、养、劳三足鼎立的产业模式。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王奔镇党委政府调动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上请农业科技人员分片包村,进屯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普及活动,采取课堂讲、田间干、秋后算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发放资料,播放录像使受训面达到百分之百不留盲区。积极引导农民更新种植观念,加大创新意识,种植上提高科技含量,按住市场脉搏,把农民从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上解放出来,用新的思维理念谋化农业发展,在效益上做文章,走“两高一低”的农业发展道路。克服过去那种发展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粮食就是苞米的陈旧思维定式。拓宽粮食以外的视野,以千家万户的小农场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实行动态种植,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今年该镇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定单高优水稻2100公顷,高产玉米2500公顷,高产花生600公顷,高油大豆300公顷,瓜菜薯类作物等1200公顷,打破过去只种玉米单打独奏的产业结构。
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镇人均耕地只有2.5亩,单靠种植业发展无法摆脱困境。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由于交通便利,三省区间的物流频繁给养殖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商机。他们以抓龙头带全身,抓一点连一片为发展模式,在很短时间里就形成了养牛专业村、养羊专业村和养猪专业户。全镇基础母牛年内发展5700头,育肥牛为13000头。年内发展羊19000只,猪92000头,年内养鹅25万只,还新建了2个物业小区。现在全镇养牛2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户有80户。其中,50头以上的40户,100头至300头的10户。逐渐向专业化村屯发展。从而也拉动了酿造业的发展。全镇小酿酒厂11个,形成了一条粮食就地转化,以种促加,以加促养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防疫和自繁自育及时跟进,全镇15个村全部建起了防疫组织,定期为养殖户免疫防病。举办培训班向他们传授养殖防疫知识。为了加快物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建起了牛羊改良站,为养殖户培育优良品种提供服务。
劳务经济异军突起
由于人多地少,镇里有着大批剩余劳动力。为使他们走出家门闯市场,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三省区间的信息沟通,拓宽劳务渠道,他们本着党委政府宏观抓,抓信息,抓市场,抓维权;党委成员分片抓,抓到村,抓到屯;职能部门具体抓,抓到户,抓到人,收到了走出一个人带动一个屯的良好效果。
在具体操作上,他们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对年龄较大,家庭又离不开的农民,引导他们到周边地区早出晚归或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既照顾了家庭又结合农活使种植劳务两不误。二是将青壮年劳动力组织出省、出国,实现技能性劳务输出,使他们在外学到一技之长回乡创业。在转移前,职能部门给他们登记造册,掌握去向,保持联系。对团体输出的为他们联络市场,组织培训,护送到位,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形成宏大的劳务输出网络。走出一条以工补农,农工互补的经济发展路子。截止目前在全镇劳务输出人员6500人,其中国外30人,长期务工的3700人,就地转移2800人。
因重点抓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镇内形成了“南牛,北羊,东稻,西菜”的产业格局和区域特色。今年有望实现粮食产量1.2亿斤,收入9100万元,养殖业收入2810万元,劳务收入3600万元,有把握实现全镇人均收入6700元的奋斗目标。(《四平日报》王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