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南麻镇陡起峪村——— 佛手瓜成致富“台柱子”

日期: 2009-04-23 10:48 作者: 任鸣 左效强 徐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眼下佛手瓜生长缓慢,蔓长不过2-3米,为引蔓上架早结果,要做到5-7天浇1次水,10-20天追1次肥。以氮肥为主,每株每次100-150克复合肥或尿素。要多松土,促进根系发育……”4月15日,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陡起峪村支书唐建亭一边放水浇灌佛手瓜,一边向佛手瓜种植户传授春季管理技术。

  唐建亭介绍说,自1986年以来,农民建起冬暖式大棚,连年栽植佛手瓜,全村已发展佛手瓜面积300余亩,户均1亩佛手瓜,最高年份全村收入超过400万元,佛手瓜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陡起峪村海拔较高,山峦起伏,水源丰富,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非常适合种植佛手瓜。1986年,南麻镇引进新型蔬菜佛手瓜,在大山深处的陡起峪村大面积推广。该村300多户人家,家家都种佛手瓜。一时间,山上山下、路沿河边、宅旁院内成了佛手瓜的绿色海洋。一年下来全村收入100万元,村民添了彩电、摩托车,盖上了新房,青年娶上了新娘。现在一谈起来,很多老农还念念不忘佛手瓜带来的好处。

  打这年之后,陡起峪人就把增收项目定格在佛手瓜上。每年秋后,他们留足成熟的佛手瓜,建起简易的冬暖棚,把瓜培土装进营养袋中,繁育佛手瓜苗,备足瓜苗来年栽植,年复一年发展佛手瓜产业。村干部为把佛手瓜做成富民产业,请来科研人员和瓜农一起研究佛手瓜提早结瓜和越冬栽培技术,历经两年栽培探索,终于创出了春棚间作、冬棚寄根等栽培模式,引导农户建春棚,推广辣椒佛手瓜立体种植,一年两作,亩棚收入1万元,使佛手瓜实现增产增值。该模式推广后,馋得那些外地打工的农民,纷纷卷铺盖回家种起了佛手瓜和辣椒。

  “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在家种佛手瓜。”这是村民丁念武常挂在嘴上的话。十几年前,他在外面打工卖力,一年下来也没落下几个钱。自打回家种佛手瓜后,当年收入3万多元,一举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

  俗话说,种瓜得瓜。南麻镇为把佛手瓜产业做大做强,让佛手瓜走出大山,走上大城市居民的餐桌,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制定了佛手瓜标准化操作规程,并将技术资料印制成明白纸发放到每一个农户手中,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影响和带动周边村庄大力发展佛手瓜生产。目前,全镇发展佛手瓜面积1万余亩,亩均收入达到4500元。

  南麻镇成为沂源县农村发展佛手瓜产业的样板后,短短几年,大张庄、土门等乡镇的农户都新种上了佛手瓜,全县佛手瓜面积剧增。1997年,沂源县佛手瓜生产跻身全国较大生产基地行列,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无偿广告扶贫”项目,中央电视台2-8套节目分别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广告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该县生产的佛手瓜属天然绿色食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特别是在该县为佛手瓜注册了“沂蒙山”商标后,佛手瓜“身价”更是大大提升,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金瓜”。

  “我种佛手瓜10多年了,从140株早熟佛手瓜起家,现在年收入超过5万元。”陡起峪村的徐光成,连续20多年利用荒山荒坡和大棚间作栽植,年产量2.6万公斤,产值5.2万元,成为全县闻名的佛手瓜专业户。像徐光成一样,全县1000多个佛手瓜种植户都对佛手瓜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