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文化游”为农民创收百万元

日期: 2009-03-09 00:00 作者: 来源: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妈妈,妈妈,我要和这只小喜鹊照张照片,好不好?”“妈妈,妈妈,今天我也要做回小皇帝,吃一吃御善,好不好?”“妈妈,妈妈……”今天放假,刘女士自驾车带着女儿雯雯来到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旅游,您瞧瞧,一下车雯雯的小嘴就说个不停。刘女士说:“以前去的地方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这次的‘满族文化游’看来女儿是真的很喜欢,总算是有所收获!”据了解,春节至今,巴园子村已接待游客一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位于北京南部、永定河畔,是远近驰名的满族文化特色村,村内70余户皆为镶黄旗后裔,村内至今还保存有“巴氏宗之谱系”。据有关材料记载,巴园子村是在清朝顺治元年由沈阳迁移至此的,有据可考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

  近年,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北臧村镇推陈出新以巴园子村的满族文化底蕴为依托,将文化与民俗旅游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满族文化旅游”,即宣传了满族文化,又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了巧妙结合和双赢。

  300米长的文化长廊里灯火通明,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巴园子村的历史和传统的满族文化礼仪,还可以观赏各种花灯。您瞧,上方排列的整齐而神秘密的满族面具造型灯,正是从各地的满族“斑吉”柱上发现的,这些带有粗犷、古朴、神秘色彩的满族面具,充分展现了满族人独特的原始文化;“喜鹊”为满族图腾,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更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在这吉祥如意的春天,40余盏“喜鹊”造型灯栩栩如生,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喜悦的音符。除此之外,寓意吉祥、幸福的“福牛”造型灯边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更是有许多小朋友伸出小手去摸上一摸,举手投足间无不传递着喜庆、吉祥和祝福的气息。

  巴园子村更加吸引游客的还要说是“八碟八碗”了。要说起“八碟八碗”,还得先说说他们的用餐器皿,这都是巴园子党委书记巴恩凯专门从沈阳新宾买回来的。最最专业的要数喝酒的“瓢”了。“瓢”是像蝌蚪形状的小碗,是满族特有的喝酒器皿,再看看饭桌上的八碟八碗,碟是实实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真是与满族人的豪爽相匹配。就连民俗旅游接待人员都统一身穿满族服装为游客服务,一举手一投足间还真是挺像回事。

  巴园子村的农家乐饭菜丰俭由人,若客人点上一桌“八碟八碗”,品尝起真正的满族饭菜更是让人叫绝。里面包括了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黏玉米、小柴鸡炖蘑菇等巴氏人的拿手好菜。

  除此之外,该村以传统的满族文化为依托,兴建了文化发展公司、满族礼仪表演队等,全村经济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以蔬菜、西甜瓜为主要种植品种,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38户,形成了采摘、娱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观光体系,并于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民俗旅游专业村。

  巴园子村以特色种植为主,该村依托特色满族文化和特色种植,发展观光采摘旅游。共兴建了232个钢架大棚,形成了观光采摘大棚规范化管理运营,农产品种类涉及西甜瓜、蔬菜、樱桃、草莓、枣、杏等10多个品种,能够满足无公害精品四季供应。

  目前,巴园子村还推出了绿色蔬菜采摘活动。有鲜红欲滴的草莓、有小巧玲珑的袖珍西甜瓜,还有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同时,该村还设置了特销窗口,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买到满族鹿酒等10余种满族特色产品。房檐下挂着的红辣椒;院落里晒着的玉米、花生;饲养园里乾隆皇帝御封的宫廷鸡、迷你葫芦;养殖场里的绿壳蛋、生物蛋和绿柴鸡等外卖品,都让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惊喜连连。(供稿单位:大兴区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