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发展现代农业促农民增收
“沙漠地区竟然四季都能种出有机蔬菜,让人称奇。”站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四季农业”示范区,应邀前来做技术指导的山东寿光技术员钱有智深有感触。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十年九旱”、“十年九冻”的恶劣环境一直困扰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经过认真调研,榆林市委、市政府认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传统农业的发展,但是土地无污染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的优势。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四季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使其成为沙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
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解释说,所谓“四季农业”,就是在高寒、干旱地区,借助“设施农业”的有效手段,开展全年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包括畜牧业、蔬菜业、水产业及相关的种植业和加工业。特点是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可以做到“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
在靖边县东坑镇“四季农业”示范区,记者看到节水灌溉系统和日光温棚营造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蔬菜可以不分季节地生长。该镇党委书记王永斌说,“月月有钱赚”的示范效应,让农民登上“四季农业”的增收快车,纷纷建棚种植“大漠蔬菜”。
“前几年辛辛苦苦种玉米,一亩地也就是挣上500多元钱。自从种上温棚蔬菜,一亩地收入上万元是平常事。”村党支部书记张安说,“大漠蔬菜”无污染,口感好,易贮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他告诉记者,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4000元,2007年达到7800元。
“四季农业”还有效拉动了相关的运输和加工业,使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记者从榆林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日光温棚达到1万亩、塑料大棚1.5万亩,蔬菜的每亩纯收入分别达到1万元和6000元;羊的饲养规模和羊毛产量均居陕西省第一。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1581公顷,渔业产值5100万元,水产品产量达到5140吨。
榆林市市长胡志强告诉记者,该市正在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科技进步、创新经营方式等措施,把发展“四季农业”与构建“大农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计划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其中人均“四季农业”纯收入将达到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