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推动黑木耳产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全省农民收入第一县
近年来,东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追赶跨越、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黑木耳集散中心,成为全县富民支柱产业,带动东宁县连年跻身于全省“十强县”、“经济最具活力县(市)”行列,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和“全国十大食用菌基地县”等荣誉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壮大生产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东宁们通过不断壮大规模、推广科技和完善标准,推动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靠规模壮大产业。发挥原材料供应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推进,规模生产,培育壮大产业基地,放大兴业富民效应。2008年,全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6.45亿袋,总产2.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总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黑木耳纯收入5675元,预计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种植黑木耳,已成为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二是用科技支撑产业。组建科研机构,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食用菌研究所,自主研发了9809、东A系列等黑木耳优质菌种。加快工厂化步伐,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基金扶持全县菌包厂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引进先进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多次赴食用菌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使小孔栽培、免颈圈制菌等新技术引入东宁县并加速推广。组织技术攻关,在实践的基础上,鼓励科技人员探索创新了室内催芽、网架晾晒等标准化新技术,提高了黑木耳产品质量。加强科研合作,与第四军医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先后进行了东宁黑木耳有效成份药理学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测定工作,为产品市场开发和申请原产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引进各地先进技术与本县经验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技术标准,先后编写了《东宁县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规程》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组织耳农按标准进行生产。按照“五化”、“八统一”要求,高标准建设了大城子无公害黑木耳示范区,并有效发挥了示范样板作用,得到了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全国业界同行的赞许。大力开展田间博览活动,组织耳农观摩学习,交流切磋经验,促进了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通过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东宁县黑木耳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国字号”的基地。
二、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富民效应
在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中,东宁们坚持拓展市场、推进加工、完善链条三招并举,有效地发挥了产业的富民效应。一是由区域性市场向国际化市场迈进。深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投资2200多万元,建成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强化集散功能,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格局。目前,大市场拥有经纪人1600多人,经营网络覆盖了除海南、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2007年,市场实现交易量2.8万吨、交易额1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和农业部定点市场、黑龙江省标准化市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由规模生产向精深加工进军。东宁县不局限于做生产、流通上的“单打冠军”,还努力做大黑木耳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2008年,东宁县出台了《东宁县鼓励黑木耳加工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县内动员。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自推动和产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雨润集团投资5亿元的2万吨黑木耳山野菜深加工项目落户东宁,李宝庆、杨立德、王晓光等东宁县和绥芬河企业家投资的阳光、三山、林丰等黑木耳加工项目迅速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3700万元,黑木耳加工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是由单一产业向链式产业拓展。为了突破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东宁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的社会分工。在原材料供应上,全部由专业公司和经纪人完成。在种植环节上,扩大小孔和秋耳种植,调优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建成了15家菌袋回收和塑料加工企业,年回收利用废弃菌袋6亿袋以上;推广废弃菌糠替代料生产,实现降本增效。
三、凝聚发展合力,保障产业快速良性发展
实践中,东宁们坚持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品牌拉动,为黑木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是组织推动。县委、县政府将黑木耳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县黑木耳产业办、食用菌协会,专职推进黑木耳产业;建立完善了县镇村三级食用菌服务网络,在培训指导、答疑解难等方面全方位为耳农提供服务。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出台优惠政策,在黑木耳种植、菌包厂建设和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实行了一级目标管理,将黑木耳产业发展列入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予以考核。在产业发展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一线,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协调解决发展难题,保证产业健康推进;组织召开劝业大会、推进黑木耳加工业,并几度赴南京等地招商、促成了雨润等大项目的落成,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力。二是典型带动。选树一批专业大户和技术权威作为典型户,选树一些黑木耳生产技术水平高的村作为典型村,靠典型带动发展,形成了“户带村、村带镇”的良好格局,在全县涌现出了一生致力于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全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东宁县十佳公仆毕德金和获全国食用菌十佳新闻人物提名的黑木耳产业带头人李忠仁等先进典型。据统计,仅2008年东宁县培植典型村70个、典型户900多个,其中5个典型村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三是品牌拉动。依托“东宁黑木耳”绿色天然、质好价优等优势,深入实施“名品名牌”战略,培育区域性特色品牌,“绥阳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A”级食品。积极推动节会宣传,多次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食用菌博览会,并连续举办了三届黑木耳节,在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全国业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东宁县委书记孙永先被推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会长,营养保健专家洪昭光被东宁县聘为黑木耳形象代言人,有效地提升了东宁及“东宁黑木耳”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确立了在全国黑木耳产业发展中的领头羊地位。
四、应对金融危机形势,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目前,东宁县已确立了2009年争创全省首个“农民人均收入万元县”目标,确保黑木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也随之降低,黑木耳出口和内销形势也必将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因应形势需要,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东宁县将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新技术、推进黑木耳加工业和打造品牌上,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重点采取以下几项应对措施:一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产业运行质量。按照“提质增效”的原则,强化宣传引导,增加小孔耳、秋耳和反季节耳的种植规模,依靠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质量效益、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全面推广新技术、为结构优化提供保证。大力推广优质菌种、安全药剂、制菌、田间管理和采收新技术,提高黑木耳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三是建设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强化技术示范效果。按照国家农业产业化和观光农业的要求,在全县6镇每镇规划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的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区,其中北河沿示范园区明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东宁县乃至全国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的最大基地、技术示范推广的最高样板、业界观摩学习的最权威窗口,标准化水平将得到质的提高。四是加速推进黑木耳加工业、提高产品增值潜力。继续搞好招商引资和县内动员,争取更多的黑木耳加工项目落户东宁,推进黑木耳加工业快发展、大发展,加速打造全国最大的黑木耳加工基地,大幅提升全县黑木耳产品附加值。五是强力打造品牌、持续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三届黑木耳节的基础上,持续掀动东宁黑木耳宣传攻势,巩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优势地位。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国绥阳黑木耳交易物流中心,加速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辐射拉动能力;搞好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维护品牌声誉;鼓励黑木耳经销企业进军国内大超市,使东宁黑木耳享誉全国、享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