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品”出增收好滋味
实施“一村一品”,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村一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海伦,农业大市。近年来,这个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涌出一批特色种养加专业村。11月20日,我们走乡村入农户,对那里发展“一村一品”情况进行了一番探究。
典例:永耕村,是个马铃薯种植加工专业村。
永耕村在有生产队时,一个生产队开一个粉坊。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为成领着自家的兄弟姐妹7家,以入股的方式建起个家庭粉坊,当年每家分得现金1万元。
那时的一万元,可是钱呀,人知人眼红。转年,5组的杨树森等家也建起了粉坊,到1995年发展到了60多家。2005年,5组的杨树文投资300万元建起了一个大型粉坊;今年4月,这个村又引来大连客商白凤岩固定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金龙精淀粉加工厂,购置8台先进设备,生产4大类16个马铃薯产品品种。
永耕村成为马铃薯加工专业村,来源于这个村盛产马铃薯,是个马铃薯种植专业村,那里之所以种植马铃薯是因为那里的土质适合马铃薯生长。在永耕村年种马铃薯不下6000亩,最大的种植户150多亩,种植30亩的户特多,他们不但流转当地农户土地种,还跑到附近乡村转包土地种植马铃薯。
马铃薯的规模种植也为当地发展马铃薯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当地的马铃薯种植。
永耕村马铃薯加工业规模发展,吸引了外地客商。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客商每年都到永耕村来采购粉制品,永耕村的马铃薯加工产品还出口俄罗斯。
点评之一:发展“一村一品”,核心应该是在“品”上下功夫。首先要不断提升“品”的聚集度。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发展“一村一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突出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或者加工业,在一个村范围内形成规模,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典例:种长白菜,在前进乡民众村那是有年头了。
村民刘永安说,他十六七岁时,秋白菜一下来,就跟爷爷、父亲推着菜到城里卖。那时卖的菜产自自家小园或自留地,数量不多。实行土地承包后,种秋白菜在村里和附近村兴旺起来了。种的多了,有的年头稀烂贱,八里岗屯头一个开始挖窖储存。
村党支部书记张立海说,他们村临时性菜窖不算,现在仅永久性菜窖不下150个,年储存白菜1500万公斤。秋白菜经过一冬窖储,能增值4倍。今年,全村种植白菜1800多亩,种白菜户除春天留地种外,大多利用香瓜、毛葱、早豆角、早甘蓝地复种白菜,有的农户没有地跑到外村包地种植。
民众村种白菜注重品质和质量,他们2003年成立了长白菜协会,创办了长白菜种植园区,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研究白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现在已经培育10多个新品种,引进的黄心菜现在已经成了 当地种植的主打品种。
民众村种的长白菜是精品,又成规模,所以不愁卖。他们的长白菜经过用丝袋装或用纸包装后,最远卖到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种植的黄心菜还出口了韩国。据八里岗屯种储长白菜大户高学宽讲,屯里产的白菜好,不用自己走出去,到时候外地老客就来收,他们只等坐家数钱。
点评之二:“一村一品”需要不断提升“品”的内涵。“一村一品”首先应该是精品,不应该是简单的产业聚集,而是优势农产品规模、质量、品牌和效益的有效统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引进推广有品位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科技含量。
典例:粒圆色黄,口味酸甜,长期食用,润肺健脾,这是共合镇增产村对生产的三圣宫牌绿色甜菇娘的总结。
甜菇娘的种植已经成了增产村的主打品牌。今年,这个村的186户在本村种植甜菇娘1600多亩,还有35户到附近村屯和拜泉、明水县转包土地种植,面积达四五百亩。
增产村菇娘的种植起源于1992年。当年,孙桂云和关士勋在小园种,效益不错,之后村里人效仿,附近村屯人也学,全镇跟着种植,直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增产村种菇娘,种的是品质,赚的是品牌。全村推广了绿色菇娘种植技术,建了千亩A级绿色菇娘科技示范园区,先后开发出大、中、小三个系列果型产品和富硒菇娘、加工专用的菇娘。2003年,为菇娘注册了三圣宫牌商标。
菇娘打上包装,贴上商标,走进市场。现在这个村在沈阳、天津、广州建立了专业销售市场,还先后引进大庆隆赫达食品公司、沈阳捷杰集团、深圳栗芝龙公司入住到共合镇,年收购加工菇娘1万吨,有力拉动了菇娘种植基地的扩大再发展。今年,共合镇种植A级绿色菇娘面积1万亩,亩效益达1200元。
点评之三: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的目的是要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让产品成商品、让商品成名品、让名品进大市场,以产品的畅销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要重视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益,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要吸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品牌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