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烟筒屯镇农民冬闲搞苇编揣兜200万

日期: 2008-12-01 08:53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时令已是初冬,正是农民们忙完了秋收“猫冬”的时候,可是杜尔伯特烟筒屯镇的农们却比秋天还忙:一望无际的苇塘中人来人往忙着收割芦苇,而家家户户都有机器轰鸣,农民们忙着编苇席、打苇帘、制作苇编画,而芦苇经济人则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忙活着把农民们的苇产品倒腾出去卖个好价钱。据烟筒屯镇劳转办主任赵福民介绍,现在,全镇的30多户家庭式芦苇小作坊全部启动,吸纳劳动力3000多人,创收1500万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

  烟筒屯镇和光村农民杨凤友,每年忙完秋收后,都要外出打工赚点外快。今年芦苇产业的发展,让老杨不出家门就近来到芦苇经济人加工点打起了零工,一天能有几十元的收入。杨凤友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这个年龄出门打工不好找活,今年好了,在家门口一天就能挣个50多元!”像杨凤友一样,烟筒屯有3000多名农民从事到芦苇加工工作中来,烟筒屯镇三和村农民王春秀和姐妹们,利用闲暇时间给芦苇经济人编苇帘,每月每人能赚1000多元的“芦苇钱”。

  除了搞芦苇加工的农民外,还有3000多名芦苇经纪人、芦苇小贩活跃在这个镇。于忠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年仅他自己就雇用了200多人打苇包、苇帘。从事芦苇加工的人多了,苇制品的产量也提高了,在镇政府的引导下,芦苇经济人成立了芦苇运销协会,协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打开了销路。每到芦苇收购季节,280余名芦苇经销商,在全国24个省、市建立起40多个销售窗口,实现了苇制品生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同时也带动更多的本地劳动力从事到芦苇经济中来。于忠学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将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工资,让老百姓得实惠。

  在镇里的引导下,农民们的芦苇编制工艺、效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在,这个镇的苇帘、工艺帘、芦苇工艺画等芦苇产品,日产量达到了2000多片,已成为河北、山东等地加工出口苇产品的重要基地,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以色列等国家。今年入冬到11月上旬,1个多月的时间,芦苇产业已经为农民创收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