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为农民增收打开信息化之门
大庆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从1999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市、县(区)、乡(镇)全部实现上网,村上网率达到72%,12316“三农”热线电话覆盖率达100%。
1998年以前,该市的信息服务长期处在低水平上徘徊。为了彻底改变信息不畅,信息设备落后的状况,从199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投入了专项资金,大庆市为农民增收打开信息化之门
大庆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从1999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市、县(区)、乡(镇)全部实现上网,村上网率达到72%,12316“三农”热线电话覆盖率达100%。
1998年以前,该市的信息服务长期处在低水平上徘徊。为了彻底改变信息不畅,信息设备落后的状况,从199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投入了专项资金,成立了组织机构,拉开了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帷幕。经过九年多全市上下农业信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拼搏,该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1999年,大庆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业信息平台。现已初步建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市农委、四县五区农委(农林局)、62个乡(镇、场)全部实现了上网,351个村和10000多农户也实现了上网。建成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开通了大庆市农业信息网站——北国农网。
信息服务方式实现多元化。
他们向农民发布农业信息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有电脑网络、12316“三农”热线、有线电视、农业部门自办的简报等,广大农户都能够以不同方式获得农业信息。
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
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时,力争满足各个层次的农民需要,提供的信息多样化,包括政策、标准、技术、市场行情等信息。市农业信息中心依托《北国农网》将全市的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名优种子和肥料等做了专栏进行宣传,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知名度。
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大庆农业信息平台(北国农网)开通至今,网络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网络的触角不断延伸、信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信息发布的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栏目框架的构建,信息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制作、校对、发布都严格把关,尽量突出大庆特色。
网站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大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为搞好全市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为了发挥好现代网络的作用,网站在重点突出适用性的同时,又做到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北国农网经过四次的改版升级,网站档次不断提高。现在,北国农网由10个中心(其中包括9个数据库和10个咨询系统)组成,共计50个一级栏目,55个二级栏目。这10个中心组成了结构清晰、布局合理、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统一的信息平台。现在,北国农网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农民和技术人员离不开的网上供求信息中心、生产指导中心、科技推广中心、产品营销中心。从2004年开始,北国农网连续四年获得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广,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为了提高大家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大庆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各农口部门领导和各县区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大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1999年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市政府158件大事之一,2000年又把它列为市政府60件大事之一。同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举办基层领导干部培训班。为了提高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使他们了解国际国内农业信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此来更新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多年来,他们通过省市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会议、农村广播和墙体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信息化,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氛围。
几年来,该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加快农民增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各县区通过信息网络向外宣传本地资源优势、名优产品、招商项目等,收到了较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通过网络发布农业信息200余万条,三农热线解答农民咨询问题5万多人次,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2亿多元。
提高了对信息网络的认识。
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结构单一,管理粗放,不注重科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老守田园”、“小富即安”。面对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自己的农产品也不知道往哪儿卖,哪儿能卖上好价钱。2000年,林甸县三合乡南岗村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大米严重滞销,而且价格非常低。村里领导面对丰收后卖不出大米的难题,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络上发布了大米销售信息,没有几天,哈市、柳州、深圳等地求购电话便接二连三地打到了村里,外地客商来到村里洽谈大米价格,全村近200万公斤的大米,以每公斤1.70元至1.80元的价格全部销完,为农民增收近50万元。这使他们认识到了信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就大米销售一事对获得农业信息的重要性展开讨论,提高了对信息促销致富的认识。2005年,他们又通过网站发布供求信息,与天津、武汉、成都、秦皇岛等地客商签订了500吨大米的销售合同,价格由每公斤2.60元涨到2.90元,使南岗村大米打入外埠市场,为农民增收15万元。
信息网络成了决策的主要支撑。
2005年,林甸县春种前上网查寻,并对比各种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感到葵花行情看好,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引导农民扩大葵花种植面积,通过召开县乡村三级会议,引导乡村干部带头种,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3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9万亩。收获前,他们又将葵花的销售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并确定定点收购处。南方的一些客商从网上得到信息后,纷纷来到林甸县蹲点抢购,仅此一项较上一年为农民增收540万元。
实实在在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杜蒙县3万余户农民不同程度的受益于农业信息。烟筒屯镇农民姚玉山在网上收集到苇板供求信息,利用当地芦苇资源丰富的优势,购置了苇板加工机械,建起了苇板加工厂。他还通过农业信息网发布苇板销售信息,使不少购货方到家订货,苇板厂年纯利润可达15万元。同时他还为农民无偿提供各种价格信息,使30多户农民受益脱贫。
信息网络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通过网上发布资源信息,开展网上招商活动,林甸县先后吸引了伊利、日月、嵩天、海达等涉农龙头企业在林甸安家落户,带动了奶源、大豆、马铃薯、芦苇等生产基地的快速发展,龙头与基地首尾相联,促进了林甸农村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网络叫响了林甸“鹤鸣湖”牌大米、南岗五彩米、五家子香瓜等特色品牌。
通过信息网络签订了一批订单。
各县区在利用农业信息与外地客商签订了一批订单。2005年,让胡路区通过网站了解到吉林通辽市蓖麻油加工企业大量需求蓖麻籽的信息,及时带领农户到该企业了解其生产及信誉情况,并进行了洽谈,星火牧场姜洪辉与该公司签订了种植3000亩蓖麻的协议,实现收入66万元。通过姜洪辉的试种,一些农户看到了种蓖麻效益可观,2006年种植蓖麻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杜蒙县敖林西伯乡农民赵广南通过网站发布了杂粮供求信息,外地客商纷纷与他签订杂粮收购合同,他通过协会与1284户农民签订了种植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达到13684亩,为农民创收1200多万元。
通过农业信息调整了产业结构。
农业信息服务在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同区祝三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品种向绿色、特色品种上调。2005年全乡种植无籽西瓜10000亩(该无籽西瓜已注册“黑籽”牌商标,并且得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万寿菊12000亩,甜菜15000亩等各类经济作物71000亩,约占全乡总面积的40%。改变了往年只热衷于玉米的种植状况,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结构的调整。
社会效益得到了显著增加。
信息网络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增强了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种田的意识,改变了只会种地不会经营不懂市场的状况,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市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通过宣传报道大庆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典型,提高了该市的知名度,畅通了农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渠道;广大农民通过对网络和“三农”热线等信息方式掌握和利用,掌握了文化科技知识,丰富了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动了全市乡风文明。
大庆农业信息网自开通以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和大庆本地新闻媒体,都分别对大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报道。农业部、省农委的领导多次来大庆进行调研,并对该市的农业信息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庆市农委被农业部评为全国1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