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天津汉沽区农民收入突破万元

日期: 2008-11-27 00:00 作者: 李成 来源:天津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汉沽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农民年均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11元,2008年突破万元。

   葡萄生产 享誉华夏

  汉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种植业过去一直以粮食作物为主,在品种中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蔬菜所占比重较大。1981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开始发展经济作物。90年代,随着全区种植结构逐步调整,在农业上推广了以玫瑰香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水稻种植业排列第二。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发展既可鲜食又可酿酒的玫瑰香葡萄,在葡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区政府又因势利导,以葡萄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发展葡萄种植、葡萄保鲜配送、葡萄精深加工、葡萄观光旅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引导农民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玫瑰香葡萄生产为特色支柱的产业格局。目前,汉沽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其中95%以上为玫瑰香品种),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年产葡萄8万吨,产值达1亿多元。

  汉沽区从2001年开始,狠抓了设施农业种植,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重点鼓励果农、菜农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资源优势,依靠投入和科技创新,把以大棚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全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2118亩,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瓜类、葡萄等领域。设施档次也明显提高,大部分采用了钢架结构。

   海水养殖 国内领先

  水产业是最早跨入市场经济的产业,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汉沽区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是汉沽区水产业的初始徘徊阶段。海洋捕捞以小型机帆船为主,效益低下;养殖生产处于低水平,以人放天养为主。到1978年,海洋捕捞渔船达到了96艘,水产养殖面积3019亩(全部为淡水养殖)。年总产量只有3629吨,产值177万元,劳均收入维持在900元左右。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底,即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是汉沽区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国家“两放”(放开池塘水域开发、养殖经营权和水产品经销权),渔业生产实行分散经营、集中服务政策,普遍激发了生产者发展水产业的极大热情,大搞养殖面积开发、渔船建造、商品鱼基地建设等。海水养殖及海淡水精养鱼池从无到有。到八十年代末期,捕捞渔船达到274艘,11696马力;养殖面积达23312亩,建设海、淡水养殖基地2处(大神堂海水育苗养殖场和桥沽养殖场),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8704吨,总产值达到了6203万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均收入达到了4465元,在此期间大部分家庭达到了万元户水平。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水产业在保持量的增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发展水产品加工。到上世纪末,捕捞渔船达到444艘,22923马力;养殖面积达到3377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671吨,总产值达到35282万元。名特优所占比重超过50%。渔业产品经历了从80年代的“吃鱼难”到“吃鱼足”、“吃鱼优”,乃至现在吃“健康鱼、品牌鱼”的几次大的飞跃。 同时,开始了水产品加工的探索,到90年代末,全区拥有大小冷藏加工厂22座,以粗加工为主,如冷冻包装、冷藏鲜活饵料等,加工及储藏能力近万吨,实现了水产品加工“零”的突破。进入二十一世纪,汉沽区水产业呈现崭新的发展局面,开始逐步向现代化渔业发展。随着渔业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式的不断调整变化,汉沽区养殖业发展正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制约,其原有的强势特征开始弱化,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而设施渔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渔业结构调整中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渔业经济增长中一个新的“亮点”。捕捞业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了降低近海捕捞强度和实行渔船报废及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截至2007年底,全区渔船减少到288艘,功率22366马力;养殖池塘总面积达到21358亩,工厂化养殖及育苗总水体18万立方米,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6501吨,渔业产值4.9281亿。全区水产业各项指标稳中有增,在本市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对虾养殖产量及效益一直处于全市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推行无公害生产,强化质量监管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区已获得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21个单位,产地认定池塘面积397.43公顷、工厂化养殖水体85554立方米,产品认证涉及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9个品种,认证品种总产量13462吨,使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同时渔业执法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正在增强。渔业执法、科技等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多业并举 全面发展

  在发展水果、水产品的同时,蔬菜生产和畜牧业也呈现新的发展特色。

  蔬菜生产以设施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建立蔬菜精品园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面积,扩大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面积。大田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并为大田镇蔬菜注册了“津汉大田”牌无公害蔬菜商标。2007年在小王瞿阝村发展了200亩无公害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同时进行无公害蔬菜包装试点上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计划兴建总占地面积200亩的温室蔬菜大棚60座。目前大棚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各项附属设施的建设。按照规划,汉沽区在未来的5年内将发展设施农业1万亩。

  畜牧业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规模化变小,运输机械化水平提高,骡、马、牛等使役家畜的饲养量逐渐减少,役用大家畜的饲养逐渐为肉用、奶用品种所取代。80年代,原生态工程研究所开始从国外引进银黑狐,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茶淀镇桥沽村为基础的银黑狐养殖产业,带动了全区毛皮动物的饲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养猪,实行留够饲料粮、奖售饲料、发放贷款和预定金、提高生猪收购价格等措施,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养殖户,广大农户积极利用优惠政策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区农户畜禽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村庄相继成立了畜牧养殖小区,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畜禽养殖栏、舍。畜牧业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以通汇集团、金通肉食品为龙头的集种猪生产、生猪生产、肉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农产品的特色畜牧业生产格局,带动汉沽区生猪养殖向集约型、高效性、产业化发展。1980年,汉沽区出栏生猪12707头,肉类总产量60.05万公斤;2007年,出栏生猪100241头,肉类总产量930.03万公斤;1985年,汉沽区仅有奶牛44头,2007年存栏达980头;狐狸饲养量目前达15850只,可创产值1000万元。

   观光农业 方兴未艾

  汉沽紧靠大都市,海、河、水库自然特征齐全,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已开拓出独具特色的出海游览、葡萄采摘、园区休闲、湿地观鸟、食宿农家等农业旅游路线,休闲农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以葡萄种植为重点,打造葡萄观光产业带。汉沽作为玫瑰香葡萄的主产地,拥有标准化生产园区四万亩,其色泽、品味、含糖量等均居葡萄品类之首。汉沽区依托特色农业名品名牌的优势条件,将旅游、商贸、科普有机地融合,打造了以葡萄为背景的生态型园林风景区,开发建设了集休闲观光 、田园度假、葡萄采摘、品尝美酒、科普教育、商贸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葡萄谷长廊1500米,标志性大门一座,栽植名、特、优、新葡萄品种6000余株,冬季设施栽培面积3000平方米,观光示范园区40亩,具备了举办中小型葡萄节庆活动、田园踏青、葡萄采摘、青少年科普教育、品尝葡萄酒等纳客条件。以葡萄酿酒加工为依托,华梦酒文化博物馆融合中西葡萄酒文化,以横纵两条主线展开对葡萄酒文化的阐述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驻足。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建设初露端倪,正在向世人展示汉沽特色农业所独有的魅力。(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