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新技术让侯营镇农民大有所为

日期: 2008-11-20 09:11 作者: 郭广亮 韩剑飞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农民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条致富道路。

  何志强:梨树种植能手

  侯营镇何庄村的何志强种植梨树多年,熟练掌握梨树的种植方法,每年仅种植梨树就有近万元收入。说起种梨树,何志强颇有感慨,他说开始时由于不懂科学,没有技术,梨树产量低,一连两年都赚不到钱,曾经想过要放弃。但在镇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买来梨树种植技术资料,病虫害防治书籍等认真自学,由于他能吃苦、爱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梨树种植技术。去年他种植了4亩“绿宝石”梨,全部推广良种良法,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程管理,田间长势良好,年产量3万多斤,收入2万多元。目前,梨树种植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之一,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00多元。

  胥长红:“种菜王”

  侯营镇曲庄村的胥长红是个“不务正业”的农民,人家地里种粮食,他却种蔬菜瓜果,靠种菜养活一家老小,在当地传为佳话。曲庄村人多地少,有些农民担心不种粮食,生活没有保障,不敢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胥长红调出好田好地发展蔬菜种植,在菜地里种上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五六个蔬菜品种,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灵活经营,随时令而改变,每天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产品供不应求,一年下来,收入近两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村民纷纷主动加入到蔬菜种植队伍中来,现在该村蔬菜种植户已达42户,很多村民靠种菜率先发了家。

  史福臣:种桑养蚕

  在该镇周海子村,提起史福臣人们无不树起大拇指,不仅因为他的蚕养得好,更因为他乐于助人。三年前,他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种桑养蚕,很多人种了桑后舍不得追肥,桑园产量低,他却加大桑园投入,精心护理,由于他舍得投入,又善于摸索,当年养蚕就获得了成功。尝到甜头的他不仅扩大桑园面积,而且建起了小蚕共育室,他的小蚕饲养技术过硬,很多养蚕户都让他负责育小蚕。共育过程中,他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保证了小蚕的身体强壮和眠起一致,减少了共养户的风险,提高了共养户的蚕茧产量,受到养蚕户好评。史福臣靠养蚕一项年收入近2万元。富裕后的他不忘记其他群众,尽心尽力地帮助其他养蚕户,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为贫困养蚕户垫付蚕种、化肥等,在他的感染下,周海子村养蚕户已由原来的10多户发展到30多户,很多养蚕户都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