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强力构筑农民持续增收新平台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领先苏北、赶超苏中、跻身苏南”的奋斗目标,扎实实施“两轮驱动、三化齐上,富民强县、争先进位”发展战略,坚持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保障安民、实事利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强力推进产业化、非农化、组织化、一体化发展,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高效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成效显著,农民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依靠农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强力推进产业化,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培育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路径,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生态肉鸭、创汇特菜、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到48.6%,产值4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增加值25.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74.6%。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的近50%来自高效规模农业。大力度实施设施农业“十线百村示范”、镇村建设“五镇百村示范”和新型农合组织“百会(社)百村示范”三项“百村示范”工程,着力构建高效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技术服务、信息物流、土地流转、多元投入“五个平台”,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县已建鸭棚12000多个,其中,亩效益2万元以上的鸭棚8000多个,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159个,百万羽以上的村46个,千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镇6个,饲养总量1.2亿羽,形成了林鸭复合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湖滨水面养殖三条养殖带,以雨润、华英、海阔、森磊、桂柳、远景羽绒等为龙头的肉鸭产业加工企业6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亿羽以上,形成了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饲料生产、宰杀分割、羽绒加工于一体的生态肉鸭产业链。生态肉鸭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有力提高了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主导地位,减少了农民增收的风险,产业链中的企业积极与农民签订肉鸭养殖合同,养“合同鸭”既保证了农民的养殖收入,又降低了市场风险。全县“合同鸭”占总养殖量的60%以上。创汇特菜总面积50万亩,设施菜40余万亩,食用菌1200栋,建成了西南部50华里特菜长廊,中部20万亩设施菜基地,西北部5万亩瓜菜立体间套基地,全县蔬菜复种面积105万亩,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特菜面积30万亩,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中小棚菜面积10万亩,亩效益万元以上的大棚菜面积5万亩,以大丰食品、帝苑食品、天顺公司等为骨干的蔬菜加工企业22家,日加工能力600余吨,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创汇特菜产业体系。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全部实现了粳稻化、优质化。以微山湖米业、春光米业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81家,日加工能力5500余吨,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三大主导产业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带动全县2/3的自然村加入产业链条,农民收入的1/3来自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了生态肉鸭产业全国第一,创汇特菜产业全省第一,优质稻米产业全市第一,三大主导产业逐步成为惠及沛县百万农民的富民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45家,2007年,1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5520万元。依托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招大育强,集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50余家,中国雨润、浙江黄岩、河南华英、中国希望、深圳芭田、广西桂柳、无锡宏达等一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建成投产,有力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