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种玉米致富黄龙农民
在黄龙县三岔乡李家庄行政村,村主任朱启德告诉记者,他们村共有166户605口人,去年在村内共种植玉米5556亩,总产量上千万斤,靠种玉米人均毛收入过万元,纯收入6000多元,还有16户农民在外地包地种玉米2000多亩,村上一年就买回小汽车11辆。今年开春,有19家在村里修建新房,5户在县城买房,22户村民到黄陵、富县等地方又包地5600多亩种玉米。
2007年,黄龙全县农民人均生产玉米2.4吨,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700多元。今年,该县3.2万农民在县内共种植玉米13万亩,50多户农民在县外共包地1万多亩种玉米。
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日益升高的情况下,黄龙农民种玉米的积极性为何如此高涨,又是怎样取得较高的收益呢?播种期间,记者进行了走访,寻找答案。
机械化使大面积种植玉米易如反掌,也是高产的一个重要保证,黄龙农民就像庄园主。尽管因为柴油短缺影响了今年机耕机播的进度,但是在谷雨前后短短十来天的时间里,黄龙农民还是抓住墒情把13万多亩玉米全部种到了地里,不误农时人均种植4亩多。据黄龙有关部门介绍,该县3.2万农业人口,就拥有大型农机具470多台,中小型农机具2000多台。除了间苗需要人工完成,从耕地、整地、施肥、播种到收割、脱粒,黄龙农民种玉米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或半机械化。采访中,据农民讲,过去靠牲口耕地,一家人种几十亩地往往需要成个月的时间,产量也低,现在机械化种地,省时省力不误农时不说,而且地整得好、出苗齐,高产才有了保证。李家庄行政村支书郭来旺告诉记者,“地再多也不愁种不了,谁家的地越多种完的越早,大机子都往他地里跑,而且种得越多,地主人越不需要干活,都是靠机器和雇人,自个儿就是春天开着车买东西,夏天雇人间苗子,秋天卖玉米点票子。”而在记者的感觉里,那些种粮大户更像是庄园主。
科学化种植使玉米稳定高产,最高单产1100公斤,黄龙农民种粮效益显著。黄龙农民种玉米“高投入、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在省内是很有名气的。2007年10月,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1名专家教授到黄龙进行考察,认为黄龙县的玉米种植技术如果在全省推广,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除了特有的林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外,黄龙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和坚持了五项玉米生产技术,每一项都是高产的重要保证。一是良种种植,据延安农科所有关人士介绍,黄龙农民非常重视选种优良品种,年年都有农民到他们那里打问新品种,只要有新品种问世,黄龙农民都会大胆试种。二是合理密植,黄龙农民种玉米一般都在四千株以上,高的可达到六千株,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倍。三是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充分满足玉米生长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配合使用优质复合肥和尿素上足底肥,每亩地化肥投资在200元以上。四是深耕细作,在深耕、旋耕、播种之后,黄龙农民还要加上一道碾压工序,使玉米出苗壮,耐旱、抗倒伏。五是化学除草,播后苗前,每亩施用一瓶除草剂,只需10多元钱,一年到头地里没有杂草,省去两遍锄地工序,省钱省力增产。推广使用以上技术,2007年,黄龙全县12.7万亩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主产区三岔乡4.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750公斤,最高单产1100公斤,全县种玉米每亩纯收入在500-700元不等。随着节令的推移和天气“配合”,眼下,今年播种的13万亩玉米多数地块已经出苗而且整齐。用黄龙农民自己的话来说,“见苗七分收”,对于今年的丰产丰收,他们又充满了信心。
惠农政策是强心剂,服务多补贴多,黄龙农民种粮实惠多。调动黄龙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还有多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惠农政策。三提五统减免,农业两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化肥补贴等惠农政策,如同一针针“强心剂”,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热情。立足良好的气候和土地资源,黄龙县近年来更是将玉米生产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发展。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先后引进试种和推广100多个玉米优良品种,特别是通过专利品牌良种的示范推广,使农民在良种生产中尝到了甜头。2007年,该县共落实粮食直补面积17万亩110万元,良种补贴1万亩10万元,地膜玉米补贴3.93万亩393万元,农机补贴80万元。今年,他们已经争取农机补贴100万元,正在积极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直补面积。一方面是税费减免,另一方面是各种补贴,通过和农民算帐,从种粮食中他们每亩地得到来自政策的实惠能够达到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