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300万旱田改水田 杜尔伯特县巴彦查干乡农民增收千元
五月的一个大晴天,在杜尔伯特县巴彦查干乡新建的引嫩工程绰尔灌区看到,田野里一片葱绿,农民们正在忙着育稻苗,为马上开始的插秧工作准备着。随同采访的乡干部告介绍说,今年由于实行了旱田改水田,农民们的心里有了增收的底儿,种田积极性分外高涨。
可是在前几年,农民们的种田积极性却不是这样,原因是嫩江江套子里全是涝洼塘,瘠薄地,农民们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旱天地板结,雨天泛泥浆,十年九歉收,一年忙到头,弄好了能对付个口粮,弄不好都得亏本。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巴彦查干乡党委政府决定大兴水利,建设绰尔灌渠工程,变害为利,实施旱田改水田。据了解,投资1300万元的灌区渠首工程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2007年4月全部竣工。建成了提水泵站,修建引渠6.09公里、干渠2.4公里。在县里的支持下,这个乡又多方筹措资金600万元,修建了1条5公里的支渠、20条总长12公里的田间斗渠以及配套的田间路和排水渠,不但使1万亩涝洼地旱田变成了水田,还带动绰尔、和平、和南等周边村屯开发水田1.58万亩,使全乡水田总面积达到了3.9万亩。
旱改水究竟有什么好处?巴彦查干乡党委书记窦国梁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巴彦查干乡十年九旱,而修建提水工程种植水稻不但不怕天旱,保守计算水稻亩产还能达到500公斤,比种植玉米亩多增收300元,年增产值300万元,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1000元。而绰尔灌区工程全部完工后,全乡将开发水田11.05万亩,种地农民真正能旱涝保收!这还仅仅是经济上带来的效益,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估算,效益更是不可限量。
旱改水也让巴彦查干乡的农民乐得合不拢嘴。昔日涝洼塘,今朝稻花香,瘠薄地变成了高产田,原来天旱粮食就减产,现在天不下雨也能种稻田。绰尔村村民段存东,去年种了50亩水稻,秋后收了水稻3吨多。他高兴的对说:“种水稻比种旱田每亩多收入900余元,如果水田继续开发下去,我们离小康生活就不会太远了!”
水田有了,技术推广也是关键。这个乡还组织技术人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为稻农服务。他们还引进了水稻高产新品种,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让稻农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