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组织铺就北镇农民“致富金桥”
近年来,北镇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北镇市农业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组织、流通、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到2007年末,北镇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24元;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6个,覆盖了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禽等20个专业,带动农户约5万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北镇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北镇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始于1984年,大体经历了起步成长和完善提高两个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一些能人大户牵头组建了一批专业协会,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发展无序、规模小、不规范,缺乏凝聚力。普遍存在着无经济实力,无协调手段,无专门人才,无帮助农民维权能力等问题。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开始,随着国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北镇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了显著变化。一是由自发无序状态逐步走上了有序发展的轨道;二是突出了合作制的原则,一大批“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三是不少合作经济组织在连接生产和销售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以服务为桥梁、以经济为手段、以共赢为目的,把农民联合起来,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个基础,充分尊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又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营销办不好,政府包办不了的事情。近年来,北镇市政府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夯实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想基础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连接企业、市场和农户的主要渠道,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抓好服务一直是北镇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北镇市政府力求在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寻求突破。首先解决干部的思想误区。体制变了、职能变了,但做为一级政府不是没事干了,而是担子更重了,更要在服务上下大力量。其次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变按行政手段建设服务组织的做法,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转变行政干预太多,农民自主少,松散结合多,紧密联系少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市政府一方面组织能人大户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中坚和骨干。另一方面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广大农民进行内部交流,通过外学内交,使广大农民树立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思想,破除了埋头种田、单打独斗僵化的思维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和主要需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不仅成为联结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在“三农”工作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二、典型引路、逐步推进,营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平台
在营造发展氛围的基础上,北镇市在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上狠下了功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蔬菜产业上实现了突破,树立了北镇市大棚蔬菜技术协会,上联公司和市场、下联农户的典型。近年来,市政府努力筹措资金,完善大棚蔬菜协会的发展,使该协会迅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有会员5500名,占地面积3000余亩,拥有自己实体,年创社会效益2亿元,辐射周边6市15县l0余处驻地部队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标准农协组织。在蔬菜产业上获得成功后,市政府又把触角延伸到农业的其它行业领域,先后树立了青堆子蛋鸡协会,常兴葡萄生产合作社,高山子镇季家生产合作社,双丰水稻机械化合作社,北镇市肉鸡养殖协会,柳家养牛协会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既有发展十多年的,也有刚刚组建的,无论是组织建设,还是自身效益、社会效益,都趋于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以邴铁峰、王志双为法人代表的北镇市双丰水稻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实行五包、二定、一分散的经营模式,不仅缓解了农忙季节劳力紧张的矛盾,而且提高了种育管收质量。得到了农民群众和胡晓华副省长的肯定与好评,省农机局曾先后两次在该地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先进经验。北镇市廖屯食用菌生产合作社,虽然去年才开始建立,却展示了较强的生命力。他们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实行从接种到管理、到回收一条龙订单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农户营销的市场风险,而且减少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发挥着科普基地、信息传递、试验示范、引领农民增收的作用。
树立了典型就要宣传典型,市政府以指导部门的名义,多次对北镇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培训,由典型协会和重点合作社做经验介绍,进行实地学习,协会和合作社还对种植业类免费代训,前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北镇市召开现场会,利用这一机会,市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导,使好的经验和做法迅速在北镇市推广。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不但加强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建设,同时也打造了北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航母"。
三、加强领导,规范操作,构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氛围
针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北镇市政府本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原则,重点在规划、帮扶、管理和成立经织上做文章,确保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一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摆在了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到目标考绩,纳入到北镇市“十一五"计划的重点工作,明确任务,明确奖惩,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了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对口帮扶,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帮扶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口局分别帮扶一个行业对口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了帮扶的实效性。三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的北镇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领导小组。其宗旨是便于沟通、便于协调、便于解决实际问题。该小组成员为各业务部门的一把手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组织发展情况,提出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并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讨论当前发展态势,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发展方向。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使北镇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形成了一体化。
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坚持抓规范,力求成形一个、发展一个、提高一个,通过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机制,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二是建立利益分配和互助机制,做到利益共沾,风险共担;三是建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这三个方面,做为政府衡量一个专业组织是否完善,是否经得起市场经济冲击的标准,也是北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
通过规范标准,确立发展方向,增加了组织的生命力,现存的各类农协与合作社都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其中有6个合作社建立了产业化园区,园区规模达到省级标准,在各行业内为北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四、制定政策,加快发展,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一是严把登记注册关,协会成立之初由农经部门考核,看组织章程、组织场所,会员人数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软硬件是否齐全,考核后备案,开据证明到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简化了办理程序。二是加大了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论证筛选后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技术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每年的专项贷款不低于l000万元。四是在用地、用电上予以优惠。通过积极引导,重点扶持、配套联动,使北镇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合作经济形式,为农民增加收入近3亿元。发展的模式呈多样化趋势。目前北镇市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以青堆子蛋鸡协会和双丰水稻机械化合作社为代表“能人带动型”;以辽宁省北镇葡萄产销联社和北镇市畜牧禽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依靠型”;以北镇蔬菜大棚协会和北镇绿野果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由能人大户牵头的“股份合作型”;以北镇闾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北镇市胜财黄瓜为代表,由村支部村委会参与建设的“两委促进型”;以青堆子嵘鑫养鸡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由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办的“企业带动型"。这五种模式的业务范围已涵盖了农林牧等各个产业,服务领域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起到了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