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滑县农民外包种粮也致富

日期: 2008-03-27 10:28 作者: 张慧霞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我家去年在天津市静海县承包160亩地种棉花,一年赚了13万元,在外包地一年的收入等于在家10年的总收入,没想到种地也让俺富起来了!”3月24日,河南省滑县赵营乡杨庄村农民张高岭在天津静海中旺镇承包地里浇水,为今年种植春棉做准备。

  2007年,滑县像张高岭这样外出承包土地发家的有4046户,承包土地41万多亩,创收1.5亿元。外出包地面积相当于该县总耕地面积的1/4,遍及河北、天津、新疆、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赵营乡外出包地17万多亩,是赵营乡7.4万亩土地面积的2倍,等于再造了两个域外“赵营”。

  滑县是一个拥有12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和娴熟的种植技术。2000年该县祁银柱等7位农民在天津一带打工时发现,当地许多农民因忙于经商,耕地以每亩几十元的低价对外承包,让这些习惯在地里刨食儿的庄稼汉一下看到了“商机”,当年春天这7人在当地承包了700亩土地种植春棉,收获后每人净赚四五万元。该县抓住典型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外出包地信息发布会、座谈会、表彰会、包地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激发农民走出去的热情,由“自发现象”向“产业”升级。

  农民外出土里“刨金”致富,政府是他们的“保护神”。该县从强化服务入手,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积极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及维权服务,为包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实地考察,及时发布包地信息,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县信用联社充分发挥小额信用贷款优势,先后为包地农户协调6500万元,当好包地农户的后盾。针对农民在外出包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侵权事件,县里专门成立了农民外出包地办公室和法律援助中心,公布了热线电话,并在天津、河北等地建立了办事处和联系点,随时接受群众求助。仅2007年,就为包地农民解决了6起纠纷,为包地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