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四大“引擎”拉动农民增收
2007年,甘肃省玉门市农民人均收入5005元,同比增加405元,增长8.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是什么因素拉动农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统计显示,不断增加的中央各类补贴,蓬勃发展的优势产业、劳务输转和二三产业,现已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强力引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看点。
中央直补“贴”进农民口袋
2007年底,玉门镇东渠村农户李长娟家里添丁,二胎生了一个男孩,住院只花了1400元。李长娟说:“多亏了合作医疗,总共2600元的医药费给我家报销了1200元。每人一年才交10元钱,这钱交得值!”而五年前,她头胎生孩子住院共花了2000元,全靠自家负担。像李长娟这样,受益于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户在玉门市共有3922人。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07年“新农合”已为玉门农民报销住院费用286万元,有力改变了以往只要得一次大病就能使刚刚致富的农户返贫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农民的“增收果实”。
不仅是“新农合”,中央各种补贴,少的几十元,多到几百元不等,现已成为“真金白银”贴进了玉门农民的钱袋。据统计,2007年玉门市共为农民办理退耕还林补贴43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00万元,粮食直补资金218.7万元,农资补贴202.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8万元,为32113名学生办理“两免一补”补助资金350万元。
设施农业“鼓”了农民钱包
“去年以来猪肉行情不错,我养的这些猪卖了个好价钱。现在养猪有扶持政策,我们也更有信心发展养殖业了。”下西号乡石河子村养猪大户倪登军说,去年,他的养殖场出栏生猪100多头,赢利10多万元。随着“万千双百养羊富民工程”深入实施,养殖业在玉门市迅速发展,养殖业的经营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农户的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玉门已累计建成设施养殖小区169个,设施养殖户达到5376户,全市牛羊饲养量达到2万头和100万只,农民人均养殖业收入增长30元以上。
近年来,农产品价有起有落,但日光温室种植户的收入却保持了稳步增长。在赤金镇,韭菜温室一个生产周期能产韭菜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20万元,亩均收入达1.1万元,户均经济效益达到了1.97万元。目前,随着玉门日光温室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日光温室产业已由先前的小打小闹型开始向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了玉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截至目前,玉门共建成日光温室5495亩,周期内亩均收入达到了9418元,其中近一半的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过万元。
玉门是全国有名的“酒花之都”,名声在外的玉门啤酒花,近年来因为啤酒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身价”也与日俱增,真正成了农户致富的“金串串”。去年,啤酒花的价格每公斤上涨到了6元,上涨了一倍多,按亩产1.5吨计算,每亩啤酒花的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连采摘费也水涨船高,达到了每公斤5角钱,一个女劳力仅摘花一项每天就可以获得“短工劳务”收入近百元。目前,玉门市各乡镇的酒花种植面积在两万亩以上。2008年,玉门市又出台了扶持政策,为农户发展啤酒花产业吃上了“定心丸”,预计农户将新增酒花种植面积万亩以上。
打工收入富了农村劳务人员
去年,玉门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为641.3 4 元,增幅达32.5%。清泉乡清泉村21岁的青年王超,2007年通过市劳务办培训后联系到吐哈油田打工,现在已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石油工人,月工资达到2200元。和他一样,在这里工作的玉门农民共有200多人。
近年来,玉门市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利用“铁人故乡”、“石油摇篮”的优势,大打“铁人家乡人”、“玉门石油人”劳务品牌,对外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和全国各大油田建立了稳固的劳务供给关系。去年,全市有1.9万名农村劳动力受到了培训,有2.3万人次走出家门创收入,共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
二、三产业活了农村经济
“多种方式增收”,是玉门农民实现大幅增收的一大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更多资金流向农村,拉动了农村建筑业、餐饮业、商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开始活跃,农民收入因此增加。昌马乡上游村青年农民胡永奎,就是靠着多业经营实现增收的一个典型。他看中了现如今农民每逢婚丧嫁娶、开张聚会操办宴席的商机,2006年下狠心投入了10多万元,在乡集镇上开办了一个大餐厅,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手艺,2007年,餐厅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玉门市发挥连霍高速公路及铁路运输开通后,交通条件便利、流动人口多的优势,积极出台扶持发展二、三产业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进城或就近积极就业创业,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昌马乡立足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全乡1300户中就有个体户300多家;玉门镇的“城中村”———南门村利用城郊优势积极发展工商业,个体工商户占到了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0%。据了解,目前玉门市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已从经营土地转向经营二、三产业,实现了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