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成为科右前旗农牧民增收新亮点

日期: 2007-12-27 00:00 作者: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如何把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确保广大农牧民增收?兴安盟科右前旗委、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旗域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政府组织送出一批、投亲靠友带走一批、回乡创业转移一批”等有效措施,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截至目前,今年全旗共输出富余劳动力5473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35万元,仅此一项全旗农牧民人均增收260多元。

  政府组织送出一批

  今年,前旗成立了以一名旗委常委为组长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到苏木乡镇及旗直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建立了旗、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各级劳务输出机构首先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介绍外出务工人员先进经验,并定期发布招工信息,改变农牧民“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老观念。其次,旗委、政府在北京、天津、青岛、营口、大连等大中城市建立以纺织、服装制作、食品加工、电子通讯、保安等行业为主的6处大型劳务输出基地,各苏木乡镇也成立了30人以上劳务输出基地26个,有针对性地输出剩余劳动力。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劳务输出人员安心地务工,就业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计划生育证明和身份证明,并对输出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技能培训。各苏木乡镇对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建立档案,代购车票,签订合同,安排上岗。旗劳务输出办公室人员定期回访用人单位和务工家庭,及时掌握用工单位动态,与用人单位建立起诚信劳务,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外出务工人员父母、子女遇到困难时乡村两级予以照顾,每年至少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属免费体检一次。如外出务工人参加医疗保险,可以就近就医,医保中心按规定给予办理报销医药费。据统计,今年1—10月份,前旗有组织剩余劳动力人数达2149人,切实做到了“输出有人送,维权有人管”。

  投亲靠友带走一批

  前旗卫东办事处有个朝鲜族聚居村——国光村。国光村原有居民103户、306人口,而目前该村只剩下32户、98人口。除了年老体弱的村民在家留守,其余人员中去往韩国打工的有36人,剩下的都分布在威海、青岛、烟台等地韩国企业打工。谈到国光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出去打工,不得不说起该村妇女主任石顺姬。2001年,石顺姬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和在韩国的亲属取得联系,并带领几名村民,尝试着去韩国打工。对此事,起初村民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议论纷纷。一年后,出去打工的村民赚到了钱,此消息一下就在村里引起了震动。听到同村人到韩国打工挣大钱,国光村其他村民也开始动心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纷纷找出路,投亲靠友走出国门,相继到韩国或本国沿海地区的韩国企业打工。

  在前旗保门办事处提起郝迪这个人,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为“就业大使”。保门办事处大学生郝迪,1999年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雄心勃勃地到深圳市保安区联振电子厂打工。他凭着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外语水平,赢得了老板的赞赏,几年间就被提升为副总经理。在工作中,郝迪看到企业用工量很大,又想起家乡许多闲着的劳力,他便产生了带出家乡人打工、为他们脱贫致富作出点贡献的想法。于是,2003年,他回到保门办事处,得到了办事处有关人员的赞同,并被确定为保门办事处劳务输出经纪人。目前,在郝迪的带领下,保门办事处有150余人成功地到深圳市务工。此外,郝迪还帮助家乡5名残疾人就业。

  回乡创业转移一批

  陈锡龙是前旗古迹办事处的一名农民。为了改变贫困,1998年,只有23岁的他只身来到山东省,在建筑工地、砖厂、酒厂、铸造厂等地方当小工。一开始,因为没有技术,他只是干一些体力活儿,整天拼死拼活地劳动,收入却少得可怜。陈锡龙不甘心现状四处寻找门路。他凭着自己务工经验,先后到山东省和吉林省玉兔养殖场,当过饲养员、驯养员。年薪也从原来的几千元涨到几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系统地掌握了养獭兔的技术。2006年,陈锡龙回到家乡,用打工挣来的9万元做启动资金,买来120只獭兔,自己经营起了养殖场。因为他建的养殖场正处在安静而靠近水源的地势,适合于獭兔的生长特点,而且科学饲养,仅半年期间,獭兔就发展到1080只,净赚3万元。如今,陈锡龙獭兔场销路畅通,订单不断,这让许多乡亲们刮目相看,促使着很多村民找他传授养殖技术,还有不少农户向他购买种兔,纷纷走上了搞养殖增加收入的道路。

  1997年,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农民蒋红军,抱着看一看、闯一闯的想法,到霍林河煤矿跑运输的同时,学习驾驶技术,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他积累了一些资金,也学会了开车。自己手头有了资金,便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03年,蒋红军回到家乡,在旗、乡两级政府优惠政策下,开启了批发商店,2005年又办起了一家种业公司。几年的打工生活,使蒋红军增加了阅历、积累了经验、广交了朋友,做起生意就得心应手,买卖越做越红火,年利润上百万元,给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20多个岗位的同时,每年还上缴税费10多万元。

  目前,在前旗这样的返乡创业人员有很多,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改变着周围群众思想观念。前旗旗委、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和培养返乡创业人员,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农牧民从耕地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业产业,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