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冬闲”走农家:特色种养促增收

日期: 2007-12-24 00:00 作者: 温婕 杨伟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眼下,已进入到“冬闲”时期,可现在“猫冬”的农民却越来越少,利用特色种植、养殖增收的农民比比皆是,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效益。

  12月13日,记者来到新乐市木村乡木村的甲鱼养殖户田志海的甲鱼养殖场,记者看到田志海的5个甲鱼养殖大棚,每个大棚占地大约0.7亩,里面是0.7米左右深的水池,棚内还需要生火为甲鱼保温。大棚内热气腾腾,水池中不时看到直径约5厘米的甲鱼。

  65岁的田志海原来曾经进行过养殖甲鱼饲料的研究,今年,他投资兴建了这个甲鱼养殖场。田志海对记者说:“俺村原来是‘冬闲人更闲,饭完麻将先’,可现在呢,俺们是‘冬闲人不闲,个个忙增收’。就像俺今年搞的这个甲鱼养殖场,10月份买的甲鱼苗,到了明年春末,甲鱼长到1公斤多的时候出售,正好利用这个‘冬闲’期,俺们全家都上阵,俺和老伴搞饲养,儿子跑销售。”老田计算过了养殖甲鱼的收入,10000来只甲鱼苗到了成熟之后售出,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能收入七八万元。

  木村乡副乡长李海波介绍说,像田志海这样的甲鱼养殖户在木村共有5户,在木村乡除去搞特种养殖,还有“太行绿野”牌水晶梨、黑花生、五彩花生种植,以及银杏等中药材种植等,特种种植、养殖已经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好手段,“冬闲”时节农民也都忙碌起来了。

  灵寿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产值达5.3亿多元,被誉为“河北省食用菌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金针菇种植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进入12月金针菇的成熟期后,菇农的日子更加忙碌起来。灵寿县灵寿镇孟托村的金针菇种植户孟杰一共有三个金针菇大棚。每天从6时开始,吃过早饭,孟杰和他的父亲就要到金针菇种植大棚里,从培养基上采摘成熟的金针菇,而他的母亲和妻子则在家中给金针菇去蒂、包装。16时之前,他们要把包装好的金针菇运到离家不远的金针菇市场,而这些金针菇基本上都是连夜出货,运往全国各地。

  “金针菇从每年中秋节左右种上,到现在开始收,要一直忙到明年开春了。自从种上金针菇,每年越到这会儿俺们就越忙,早没有冬闲了。俺村95%的人家都种着金针菇,俺家这三个棚种一季金针菇能收入5万元呢!”孟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