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调整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07年,伊犁州直各县(市)和各级农业部门把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措施来抓,结构调整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效果明显。
一是围绕粮食、畜牧、林果、特色种养业四大基地建设,围绕防灾减灾,围绕市场需求、龙头企业和定单农业,围绕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和特色调整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已成为州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千元亩比例逐年增多,结构调整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农业生产布局日趋合理。2007年,州直完成正复播总面积484.11万亩,面积增加1.23%,其中粮食作物283.34万亩,同比增加1.02%,产量预计121.91万吨,增加1.02%;经济作物200.77万亩,同比增长2.42%。产量预计276.77万吨。
二是围绕外向型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实现设施农业新突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469亩,是历年来设施农业工作力度最大、发展面积最多的一年。州直设施农业生产总面积7.4万亩,设施农产品产量21万吨,产值3.27亿元,纯收入2.07亿元,州直农牧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人均纯收入148元,比上年增加29元。
三是围绕本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伊宁县的芦笋,地膜花生,地膜生姜;特克斯县的大蒜、甘草、贝母、山药、牛蒡、红花、东洋参、防风、麻黄草、水飞蓟等中药材品种;巩留县的贝母、山药、制种玉米,察县的色素辣椒;昭苏县的大蒜、一年两熟制马铃薯、贝母、红花、杂交油菜和脱毒马铃薯制种;新源县的生姜、色素辣椒、中草药种植,霍城县的山药、玉米制种等。州直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具备一定的规模,示范作用明显,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四是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农业七大生产格局。即:以伊宁县为中心的粮食生产区;以霍城县、伊宁县、新源县为主的糖料生产带;以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区;以新源县为中心辐射巩留县、伊宁县形成的大豆生产区;以新源县、伊宁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为主的亚麻生产区;以尼勒克、昭苏、新源为主的土豆生产基地;以伊宁市为中心、辐射周边西三县形成的外向型设施农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