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农民增收新靠山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房山区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房山工商分局领取执照,有幸成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新法实施后的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不仅合作社数量在迅速增加,在合作社内部,成员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在城里打工农民也开始意识到农村存在的市场,纷纷返乡,加入合作社。
据来自区工商分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到11月底在工商分局领取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88家,入社农户6244户,注册总资产8975万元。
合作社为农村“4050”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在城市,“4050”人员被列入就业困难群体。在农村,“4050”留守农民转移就业难度更大。如何让“4050”留守农民无收入者有收入,成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关键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村“4050”人员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
日前,记者对房山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的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随机实地采访,在那里记者得到满意的答案。
11月13日,我们来到位于良乡镇下禅坊村的五丰欣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当地北京利波果业专业合作社和北京佳兴星火京鸭专业合作社今年春季共同发起成立。公司占地380亩,建有存栏5万只的60栋种鸭舍和100栋花卉果蔬大棚,附近村庄有160人在此就业。
李海涛、王俊芝夫妇家住附近的元武屯村,每天早晨骑半小时自行车来这里上班。李海涛说:“这里收入稳定,每月5号保准开支,我负点责任每月挣1500元,爱人每月挣700元。原来我是瓦匠,跑单帮干乡活,工作不固定,收入也没保障,赶上小孩上学交钱,有时手头紧真抓瞎。现在好了。通过我介绍,我们村有十三四个人也在这里上班。”
下禅坊村民刘凤兰今年47岁,爱人开出租车,两个女儿一个已参加工作,另一个上中专。她说:“家里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自己留守家里呆着也没劲。来这里上班离家不远,8小时工作制,啥也不耽误。在这里上班的差不多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家庭妇女。”
经理刘波、王少民向我们介绍,在农村40岁以下的劳动力很难找,大多愿意在城里打工,很少有愿意干农活的,倒是住家在附近的“4050”以上农民更稳定,文化要求不高,生产技能容易掌握,只需按工艺要求劳动就可以,经营则由合作社管理层负责。
在走访其他合作社过程中,也印证了两位经理的话。
位于城关街道田各庄村的北京荃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杏鲍菇基地,260名职工都是本村农民,其中40岁以上女职工占170人,50岁以上男职工占13人,年龄最大的王淑英已经67岁。她说,削菇蕾活茬并不累,每天干四五个小时,干完就回家,一个月能挣600块钱左右。琉璃河镇神州绿普果菜产销合作社始建于1987年,现在年出口规模已达到1.7万吨,从业人员近300人,入社农户33户,大多也是“4050”以上的人员。村民胡士光入社前家庭不富裕,入社后给两个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
在记者走访的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就业的70%以上是“4050”以上农民,月收入大多在700至1000元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然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平台。
龙头掌握市场抱团破解入市难题。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由龙头企业领办,或由有多年市场经营经验的农村能人领办,信息灵,市场观念强,发展愿望迫切是一个突出特点。
在位于城关街道南关村的北京绿绮花卉专业合作社,经理王东民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王东民有承接4年市政绿化工程的经历,今年春季注册成立北京绿绮花卉专业合作社,租用南关村23亩地从事月季、反季节牡丹等花卉繁育。他说,合作社实行以销定产,根据承包工程所需安排合作社成员生产,一户少则几百盆,多则数千盆发放下去既缓解了合作社用地紧张,又便于农户充分利用自家庭院方便管理。合作社负责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今年共带动了周边双孝、石楼、饶乐府、辛庄等20几户农民进行扩繁,再回收。
徐志英今年50多岁,春天领回230盆月季插穗在自家院内进行繁殖,几个月后交回,挣了一千多元。王志刚种了6000盆,交回后除去成本挣了2万多元。王经理介绍,通过这种方式,今年合作社共繁育销售了10万盆月季。
北京琉璃河宏利肉鸭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典型的龙头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依托的三江宏利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集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生鸭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年屠宰加工400万只商品鸭。在公司带动下,今年7月1日成立北京琉璃河宏利肉鸭专业合作社,32户入社会员走上专业养鸭致富之路。
跟定合作社生活会更好。“以前都是自己瞎种,种出来的水果、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总是卖不出好价钱,有的时候卖出去都很难,所以一年到头总体算下来根本不挣钱。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我们可以卖给富恒合作社,价格要比市场高出许多倍!”“现在承包大棚也便宜,一个棚大概也就2500左右,如果是没有钱的话也可以等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了再给钱也可以,在买种子、肥料方面也是由富恒统一去买,价格也比自己单买便宜很多,另外富恒也请了农科院的专家来给我们指导,教我们种什么挣钱,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谈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窦店富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李立新总会滔滔不绝。
李立新是窦店镇的农民,今年1月份加入富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时间虽不长,却尝到了不少甜头。据李立新介绍,她今年先后种植了草莓、西瓜,收益非常明显,除去种子和包棚的费用,大约收入有10多万元,“我们的草莓最高卖到了每斤40元,西瓜平均每个也在20多元,而且还供不应求,成熟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人直接来地里采摘,很快都卖完了。”李立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据了解,窦店富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606户,其中种植户466户,养殖户140户,种养设施面积2660亩,属于本区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多家大型超市设有销售专柜,与多家大型企业、机关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并有自己的农资供应系统、网上销售系统,由于合作社成员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组织生产管理,产出后统一收购包装,其价格一般高出市场价位,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了,销路也有了保障。
但在最初,窦店镇的一些村民并不十分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先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后见一些加入富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村民富裕起来,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如今的富恒合作社跨镇域会员就占了30%,发展得红红火火。
“现在有很多农民提出想加入我们这个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本来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看到有人愿意加入进来,我们也很高兴,毕竟大伙是认可了才会愿意加入,但要加入进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得通过成员大会,而且还须到工商局去办理相关手续。”窦店富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张东梅如是说。
务实规范稳步发展。看似一个简单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原本以为就是简单地农民按照自愿原则组合在一起而已,但在走访本区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候,记者发现合作社都设有董事会、理事长等机构,有统一的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设施。
据区农委发展计划科科长王福顺介绍,为务实规范,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农委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负责人、入社骨干,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运行经营等多方面进行培训。目前经过验收,房山首批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都已经达标,总体情况很满意。
区农委主任赵永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了这样的概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解决了农民小规模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机制不健全问题,同时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准入难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组织化、现代化,给新农村建设带了新的发展机遇。(供稿单位:房山区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