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增收的“靠山”
连日来,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湖头村村民胡志忠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与人合股成立的花生米合作社里,多用筛选机、剥壳机、清杂机等花生米加工机器正在大显身手,今年预计可加工花生2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如果没有成立合作社,我个人哪有这样的加工能力呀。”胡志忠对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甚是满意。目前,在渝水区已建立各类协会或专业合作社64个,全区有一半以上农副产品通过这些经济组织统一进入了市场。
渝水区农副产品丰富且有特色,然而以前由于缺乏专业组织来引领和规范,致使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曾一度出现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现象。近年来,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该区积极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建立起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如花生米行业协会、棉花行业协会、大蒜合作社、蜜桔合作社等,发展会员9800余名,带动农户12480户。通过这些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一系列服务,一方面把千千万万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由“千帆竞渡”变成“航母编队”,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另一方面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品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为渝水区广大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实力强大的“靠山”,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今,全区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9家, 10万亩新余蜜桔、10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铁观音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正显著加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迅速递增,今年上半年达2295元,同比增长16.8%。(新余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