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青海柴达木生态养羊业大有可为 拉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日期: 2007-09-03 00:00 作者: 来源:青海农牧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何谓柴达木绿洲生态养羊业?即依托柴达木盆地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生态治理产业或称为沙产业生产的草产品,用先种草、后养羊、再加工的全新理念,引导养羊业走向以生态保护治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支撑,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羊产业,它既促使羊产业链前后延伸,又拉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2002年,柴达木农牧区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到2006年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7.85万亩,其中,林草间作面积7.98万亩,种草面积3.28万亩。据海西州草原站试验,在柴达木盆地绿州农业区撂荒地上种植紫花苜蓿,干草亩产达到1000公斤,表现出优于种粮的效益。在撂荒地建立人工草场效益更为显著,据测定,试验区鲜草产量高于对照区3.8倍,高出天然荒漠草地52倍。德令哈市尕海镇牧民曹永华种植紫花苜蓿600亩,亩产青干草1000公斤,种植牧草收入6万元,年存栏羊600只,其中山羊占60%,山羊绒收入5万元,销售绵山羊350只,收入9.3万元,商品率达到58.3%,比海西州牲畜平均商品率34%高出24.3%。怀头他拉镇怀图村农户张某在撂荒地种植紫花苜蓿16亩,年收贮青干草近7吨,饲养的120多只绒山羊,摆脱了全年依靠租赁草原放牧的方式,采取夏秋放牧,冬春舍饲的养殖方法,繁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近几年来,柴达木农区的许多农民群众因种植紫花苜蓿、饲养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培育出的优良地方品种,截至2006年底,存栏半细毛羊50多万只。目前,都兰县巴隆乡、乌兰县茶卡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等原半细毛羊重点育种区仍然保留种羊场,格尔木市2006年恢复了茶汉乌苏村种羊场。近几年,柴达木农民在饲养实践中认识到了半细毛羊良好的肉用性能和经济收益,再加之舍饲养殖方式的快速普及,半细毛养殖进入复苏时期,截至2006年初,绒山羊收入占到牧民家庭收入的65%左右。

  近20年的观察和试验结果表明,柴达木绒山羊对环境的影响在不超载过牧的条件下是有益的,对荒漠植被的再生长,尤其是对唐古特白剌种子的传播、发芽有着重要意义。在超载过牧的条件下与其他家畜一样,对环境有着破坏作用。但山羊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常出现营养不良性流产,使其增长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生态养羊是把原来条块分割的林、农、牧及产品加工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系统化产业模式。从生态保护的整体要求出发,将草原的生态保护作用摆在第一位,通过合理利用草原和牧草种植,实现以草定畜。建成农民种草,牧民喂羊,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农牧融合的生产体系,使柴达木盆地原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并存。

  调整羊群结构,打造高原羔羊肉品牌。柴达木每年育活羔羊在60万只以上,而每年出售的羔羊不到10万只。通过发展绿洲生态养羊业,保证羔羊,尤其是半细毛羔羊正常生长发育,使半细毛羊或肉羊杂种羔羊6月龄的胴体重达到20公斤以上,以此制定出饲养标准和肉质标准,打造出柴达木羔羊肉品牌。

  从农牧民培训入手,推广实用技术。把农牧区有文化的中青年骨干组织起来,从草场的保护、合理利用、牧草种植、养羊配套技术、羊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柴达木生态养羊业的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