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阜新市大巴镇“驴经济”使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日期: 2007-08-02 00:00 作者: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每月逢“九”,阜蒙县大巴镇的“驴市”便异常火爆,日交易量均在五、六百头,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客商以及国内近20个省区的经纪人纷至沓来,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养驴第一大镇”,并正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已使农民搭上致富的快车。

  大巴镇有12个村,有6000多农户,过去因风景秀丽的关山而远近闻名,而今又因快速兴起的驴产业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5年前,“规模饲养为赚钱”的气候尚未形成。镇党委、政府抓住群众有传统养殖肉驴习惯的契机,加大引导力度,扶持肉驴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进军。首先,靠典型引路,使农民从身边养驴大户中看到实惠。2001年,在肉驴还在散养之时,原农科站站长包国忠凭老经验,开始做起肉驴养殖的文章,当年他就买进60多头毛驴饲养,并实行“养驴+倒驴”一体化。除自己收入颇丰外,还得到了县镇的重视,很快他的“驴经”传遍了关山脚下。各村屯也组织村民前去观看,许多农民还自发到他家里取经。一时间,买驴、卖驴、养驴成了大巴镇农民的新时尚,典型的力量也极大地促进了“驴经济”的发展。其次,政策倾斜,积极扶持农民发展肉驴生产。镇党委、政府为加快驴产业兴起提供有力的领导和保证,镇党委会议驴、各村支部会说驴、各部门出台政策为驴产业服务。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大巴镇现场办公,市、县畜牧、财政、扶贫、农电、林业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在发展驴产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他们对驴改良实施配种补贴政策,仅3年间,全镇驴品种改良已全部完成,并先后在二门、道不歹、元宝、后朝阳4个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已累计投入发展驴产业资金180万元。为搞活市场,他们还为经纪人和养驴户提供服务,去年5月成立了肉驴交易市场,并决定两年内不收任何费用。工商、畜牧、交通等部门还免收工商管理费、检疫费,不扣车、不扣证。特别是开集后,镇政府组织四、五支小分队到临近省市联络经纪人,发邀请函、行车路线图等,加大镇内外的沟通互通行情。第三,围绕驴经济,叫响驴品牌。几年来,大巴镇肉驴发展较快,全镇已发展养驴专业村4个,发展养驴“一条街”14条,已建起28家改良站,现存栏优质种公驴70头,全年饲养量已达6.7万头。与此同时,在加快发展肉驴生产的同时,全镇已发展150多个运输大户,每逢集日往返于镇内外从事运输行业。这几年,他们还培训近百名厨师,专门从事驴肉的美食烹饪。特别是镇政府对全镇的肉驴实行档案管理,从性别、品种、颜色等全部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还建立了养驴协会,制定了《肉驴产业发展规划》,每年还通过“赛驴大会”,激发农民从传统养驴模式向现代产业化经营转变。他们还先后邀请央视《致富经》、《每日农经》栏目摄制专题片,省、市、县新闻煤体也多次给予报道,使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两家肉驴深加工项目正在洽谈中。

  据统计,现在全镇驴存栏达3万头,80%以上的农户从事驴产业,养驴业实现年纯收入17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东北养驴第一镇”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在东北乃至全国叫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