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特色产业助农民增收

日期: 2007-05-25 00:00 作者: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走进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河口村蔬菜基地的高架大棚,看到的景象是碧绿的黄瓜、辣椒……目前,皋兰县蔬菜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总产值达1.3亿元,一举成为激活农民增收“细胞”的支柱产业。

  正如什川镇的蔬菜、西甜瓜一样,辖区7乡镇均有自己的特色支柱产业,如西岔的万亩高原夏菜、石洞的万亩红砂洋芋、水阜的万亩红枣产业、黑石川的万亩畜草及优质粮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皋兰县已基本形成了北部粮油畜草、中部高原夏菜、南部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三大区域发展格局,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新产业给皋兰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围绕解决农民“干什么事情、住什么地方、做什么人”这三大主题,皋兰力求破解“民生、民安、民主、民魂、民和”这五项命题,进一步突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这三个重点,以此巩固提升试点示范村建设成效。在原有上车、砂岗、阳洼窑三个省列试点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又精心筛选敲定和平、岘子、豆家庄、河口四个市级试点示范村,逐步将新农村建设由试点向面上整体推进。

  在发展新产业上,皋兰县既有面上的思考,更注重点上的布局———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城市“菜篮子”农业,通过科技扶持和产业化经营,现已形成河口、阳洼窑、豆家庄应时蔬菜,泥湾、老鹳、水源特色西甜瓜,岘子、西岔、砂岗高原夏菜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仅蔬菜、西甜瓜、红砂洋芋种植面积就达16万亩,荷兰豆、甜脆豆、西兰花等特色产品俏销国际市场。

  如今,在科技“助推器”的直接作用下,泥湾、老鹳、水源等地探索出用大棚、小拱棚、沙砾相结合的“三膜一砂”这一国内首创独到的设施农业栽培模式,将5万亩西甜瓜基地经营得生机盎然,科普的渗透与传播,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农家的“强磁场”效应。西岔、石洞、水阜等乡镇的蔬菜生产,也由以往单一的一茬向两茬、三茬向多茬延伸,种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产业并举除了发展特色产业,皋兰县还提出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务产业,以带动辖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什川镇“中国第一古梨园”的名气日盛,早已成为皋兰旅游的一张“名片”。在风景如画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上车村,上百户“农家乐”的广泛兴起,又成为从“卖果子”到“卖树阴”创收的一大新亮点。在这儿,一户农家一年接待游客收入少说也在1至3万元左右,“花季经济”的火爆,折射出的是新农村生态旅游思路的创新。

  随着“大水面、大绿色”旅游框架的出台,黄河水面游乐开发、高新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等旅游项目的推出,身居梨园深处的果农将彻底告别以前那种“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