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日趋多元 百姓增收迈进“四金”时代

日期: 2007-03-23 00:00 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江苏“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催生出令人瞩目的趋势性变化———

  在GDP连续15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江苏城乡百姓收入增长也有明显提速。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2003年以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曲线和GDP增长曲线,正从过去存在较大落差走向接近,同步上扬态势喜人。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也日趋多元。老百姓形象地概括为有“四金”:上班就业有薪金,投资股票有红利和许多农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有股金,经营房产有租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后有养老金。  毫无疑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苏南、苏中和苏北百姓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区域性落差,但宏观走势显示,江苏城乡百姓收入正在跨入一个以多元化为其重要特征的“四金”时代。

  十一年数据勾勒双增长“曲线”——百姓收入和GDP落差日渐缩小

  以点连线,可见趋势。把近11年江苏城乡百姓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连贯起来,可以看到两条“曲线”已渐趋接近,它深刻揭示出城乡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现实轨迹。  省统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九五”期间,江苏城镇百姓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5.8%,而同期GDP年均增长11.2%,收入和GDP的增速差为5.4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长11.5%,同期GDP年均增长12.9%,二者差距已缩小至1.4个百分点。  2006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2.5%,同期GDP增长15%。由此看出,近几年来百姓收入呈现增速加倍态势,与GDP增长已基本同步。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也在日渐缩小。“十五”期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7%,明显快于“九五”。特别是2004年,以其12.1%的增速成为自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2%,继续保持近两年来较快增长的势头。  收入增长提速的背后,记者发现江苏城乡百姓收入来源正呈现多元化趋势。  今年前11个月,全省城镇百姓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仍高达63%,但其它收入的更快增长,使收入结构更趋稳固。其中,经营净收入增长23.1%,增幅居各项收入之首。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及离退休金增长15.7%。财产性收入中,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和投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分别增长19.5%和1.2倍。人均提取住房公积金数量虽少,为58元,但同比增长1.1倍。  农民增收渠道也很“丰富”。特别是全省农民前三季度在本地企业务工收入增长15.4%,快于外地务工收入增速5.4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2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8.7个百分点。此外,人均种植业现金收入增长13.4%,使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比重达到55.6%。

  农民自述“家底”——收入增长和来源变化“可观”

  面对统计部门的数据,基层百姓的认同度怎样?记者随机采访了苏南、苏北的两位农民。他们的切身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人物一]李建华,51岁,昆山市玉山镇新乐村(新乐小区)人。1991年到1998年曾当过8年的种粮大户,种过120亩地;后到私营企业干过几年绿化;今年到村小区任物业管理队队长。  “我家4口人,今年收入有四块:我在小区管物业,爱人在私营电子企业当工人,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在昆山富士康刚工作2个多月,一家人的工资能拿到25000块。村民集中居住后,我家建了一套别墅,面积280平方17间,除自己住了3间外,其余出租给了在附近工厂打工的人,一年租金3万。81岁的老母亲每月可从村里领到120块的养老金。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后,全家4口人每年还可以从村集体分到600块左右的红利。这样今年全家的总收入近6万块,比去年增长近二成。”  “以前种田的收入明显不如现在。村里其他人家收入来源基本差不多。家家都有房子出租,全村有3000口人,房客倒有11000人。像我家4个人,房客有28个。你问我家明年收入会不会增长,我觉得要增长就在儿子的工资上。我如果干得好,工资也会涨点。”  [人物二]张殿宏,宿迁市宿豫区黄墩镇柳湖村人。1992年起先后在温州、深圳的服装厂打工6年;1998年起返乡创业,先是在村里“小打小闹”做服装,2003年在镇上办起一个有近50名工人的服装加工厂。

  “我家收入情况是,服装厂2005年纯收入是10万块,今年最终算下来肯定会有所增长,因为今年业务一直很忙,订单都排到了2007年6月份。我、爱人、女儿都在厂里干,每人还拿一份工资,三人工资加在一起每月约3000块。此外,我家还有20亩地,一年种小麦、水稻的纯收入约15000块。这样算起来,家里一年总收入约15万。”  “说句实实在在的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农民的收入比过去有了可观变化。前几年工人每月有五六百块钱拿,就很满足了,争先恐后地进厂。现在普遍提高到了八九百块,还招不到人。由于政府加强了招商引资,南方企业来了,返乡创业的人多了,农民就业机会明显增多。”

  专家点睛“四金”新趋势——百姓收入多元化是江苏发展的必然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咨询中心副主任沈卫平研究员,刚参加完成了《2006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她认为,城乡百姓收入多元化的“四金”特征日益明显,有助于提升收入增长的质量,保证未来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而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共振”,说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这是江苏坚持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所取得的积极进展。

  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兴远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百姓收入多元化是必然现象。特别是苏南农民受益更早、更多。没有企业开在家门口,农民即使有多余房子,也不容易租出去。在苏北,工业化致富农民效果同样显现: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日振翅凤还巢。随着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优惠的创业政策越来越多,那些在外地打工后积累了一定技术和资金的农民,纷纷返乡创业。宿迁市宿豫区统计部门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这个区有34名农民返乡创业,吸纳了当地3713人就业,支付劳动报酬1411万元。  对江苏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幅度双双超过工薪收入增长幅度,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高达28.5%,沈卫平说,这表明今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增加、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加大,有效增加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各种形式的保障金属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非市场化行为带来的;而薪金、租金、股金等则是市场化行为带来的,它们增长势头良好,说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对江苏百姓增收都在发挥作用。”刘兴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