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辽宁建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066元

日期: 2007-02-07 00:00 作者: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在猪年吉祥的高频祝福声中,岁月的河流又无声无息地走进了“腊八”。这天,笔者在我省唯一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的建昌县采访科普惠农工作时,获取一组喜人的数字。而这些数字则是建昌县“科普惠农”富万家、建设新农村的佐证。2006年,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建昌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洪水、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1.56亿公斤,较上年减产0.9亿公斤。然而,减产不减收,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066元,较上年增收12%;贫困村减少36个,贫困人口减少2万。

  去年4月,建昌县被省定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由县科协先抓一个试点村,两个月后,县委召开现场会议后在全县铺开,最终落实38个试点村。到12月初,试点工作按上级要求如期完成,“一站、一栏、一员、一线、一套”的“五个一”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科普活动站共有2000平方米、设立38个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宣传员103名,完善了 “179”科普咨询热线,建设31个科普宣传基地,组建450支共1100名技术员参加的乡村科技服务队。他们就在群众中间,随叫随到,经常活跃在田间、果园、温室大棚等农民生产活动的场所,农民称这支队伍为“科技游击队”。在建昌县还有一支由农、林、水果、蚕、畜牧、科技等多家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50人科技服务团,他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敢打硬仗、敢于攻关,服务“三农”,善于集团作战,农民把这支队伍叫做“科普集团军”。

  建昌的“科普之冬”已经作为日常工作经常抓,冬天来了,他们只不过是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让冬闲的农民忙起来,学起来,干起来。他们组织科协等群团组织、涉农部门在各乡镇采取赶科普大集、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培训班、成果展等多种形式,把科技工作者从象牙塔请到黄土地,从城请到乡,从办公室请到农家炕头上,传播实用科技知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服务“三农”搭建实现科技价值的用武平台,深入开展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大科普宣传网络。从去冬到今年的1月31日,全县送科技下乡16次,赶科普大集、办科普展76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113期(次),发放科技光盘、挂图、资料6万多张,从城到乡,到处都有流动的科普“游击队”,到处都有流动的科普大篷车和学校,农民已认识到科技是他们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农技协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农民意愿,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销售服务的群众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视的一支科技力量。建昌县把发展好、建设好、利用好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全县现已发展各级各类农技协450个,覆盖全县28个乡镇、276个村,涵盖了农、林、果、菜、牧等主导产业。农技协的模式有:“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协会+农户”,会员有2.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5%。几年来,科协和各级协会与涉农部门联合引进新品种156个、新技术106项,试验、示范基地51个,每个会员都有一项拿手技术和一个致富项目,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50%,多则三五倍,喇嘛洞镇养猪技术协会会员平均年出栏生猪20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带动500多农户养猪。

  建昌县农民有个顺口溜:生病找“120”,发财打“179”。“179”是什么呢?

  笔者带着这个问号,来到建昌县科协。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建昌县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通,农民缺技术、少项目,想致富没门路,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生活在贫困的怪圈中。建昌县科协在县领导和县财政、涉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找到了一条经济、快捷的渠道,免费办科普咨询热线电话。他们为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聘请7名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农技经验丰富的技术顾问。只要农民拨通“179”热线,县科协工作人员首先做好姓名、咨询内容及对方电话号码记录,然后与相关的技术顾问联系,由顾问向农民解答咨询的技术难题。需要到现场的,由县科协出车到农民身边解决。整个过程农民不花一分钱。巴什罕乡土城子村农民尚凯养的鱼苗长白毛、腐烂,最后死亡。他在乡邮局交话费时,从营业员手中得到一张“179”宣传单进行咨询。按技术顾问的指导,往鱼塘里撒白灰消毒,控制了病情,使鱼苗正常生长,最后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对回访的人说:“‘179’真好,帮我解决了难题,今后要大规模饲养,因为我有免费的技术顾问。”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