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市河东区十年“三下乡”使农民增收六成
经过十年的创新与探索,临沂市河东区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不再是简单地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也不是一般的扶贫送温暖,而是构建城乡联系,密切党、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持久不衰的“三扎根”行动。
临沂市河东区90%的人口在农村,十年来,河东区委坚持将党政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将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将外力帮助与提高农民能力有机结合,将临时性服务与经常性工作有机结合,使“三下乡”活动不断创新。在活动时间上,由“三下乡‘逐渐转变为“常下乡”和“常在乡”;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自上而下的“送”转变为“送建”结合,以“建”为主;在执行主体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在工作方式上,由过去集中行动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经常性工作;在工作特点上,由小范围的试点和受益人群,转变为广泛的示范基地和大部分农民受益,逐步实现了“三下乡”向“三扎根”的过渡。
为防止“三下乡”昙花一现,河东区把“三下乡”工作列入对全区各部门的年度考核,把“三下乡”和职称评定、评先创优挂钩,形成了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主动下乡、争相下乡的良好氛围。太平街道郭太平村农民郭庆金,1995年试种蔬菜,由于缺乏技术,一个大棚年收入仅仅1000元。“三下乡”活动开展后,区乡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送技术,使每个大棚年收入增加到12000元。在他带动下,有十几户农民成长为“科技示范户”,全村发展大棚400多个。目前,像郭庆金这样的“科技带头人”“文化示范户”在河东农村达5万多人。
河东区在“三下乡”工作中,紧紧围绕特种动物养殖、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苗木花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区选择了6个乡镇、50个重点村和20多个园区,在科技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了“太平市级万亩无公害蔬菜出口创汇基地”“汤河镇5万亩杞柳示范带”,建立了重沟百万只特种动物、八湖万亩藕塘、汤头辣椒等20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示范网络,带动20万农户进入市场,通过产业培育带动,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河东区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60%。在“三下乡”活动中,河东区还把农村的科技卫生骨干组织起来,建立了蔬菜产销协会、辣椒协会、特种动物养殖协会等各类种养协会340多个,经济服务组织90多个,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河东区在坚持“三下乡”集中活动的同时,还积极打造提高农民素质的平台,培养农村不走的科技、文化、卫生队伍。河东区开通“365农业技术咨询专线”等服务热线,创建了“三下乡”工作网站,组织了10多个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及4辆“科技招手停”等下乡服务专车,健全农民的信息网络。与国内50多所大中专院校、农科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通过农闲季节大规模办班、农忙季节到田间地头现场讲解等形式,累计培训农民群众20多万人次,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5万人。全区农村成立农村俱乐部、书画社、秧歌队等100多个,培训农村文艺骨干2000多人。在卫生下乡中,600多名乡村医生经过培训具备了行医资格。
“三下乡”开展十年来,河东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年来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4.8%,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19.5个百分点,70%以上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常年开展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达到100多个。(新华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