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农牧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农牧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943元,比2005年增长541元,增长22.5%,其中城关区预计达到3933.6元,同比增长19.4%;墨竹工卡预计达到2785元,同比增长33%;堆龙德庆县预计达到3052.75元,同比增长16.1%;曲水县预计达到2860元,同比增长18.4%;林周县预计达到2798元,同比增长18.4%;达孜县预计达到2768.5元,同比增长18.9%;尼木县预计达到2524元,同比增长15.35%。2006年全市农牧民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中,第一产业的收入大约占到68%,第二产业收入大约占到12%,第三产业的收入大约占到20%。
分析今年我市农牧民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临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牧民增收潜力进一步被挖掘。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之年,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组织领导力度、指导力度和投入力度都明显加大,特别是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退牧还草、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拉萨作为全区首府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日益增长的旅游量,带来了旅游服务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迅速壮大了全市劳动力市场容量,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潜力得到空前的挖掘,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0万人次,同比增长60.38%,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50%,旅游总量及增长幅度皆创历史之最。
二是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思路,今年我市共争取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2.1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3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0.63亿元),群众自筹及投劳0.56亿元,企业投资0.19亿元。安排市级支农金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2084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资金150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496万元),县区投资18万元,企业和群众自筹资金560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粮食产量17.31万吨,油菜产量1.28万吨,蔬菜瓜果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13.8%。完成肉类产量2.92万吨,同比增长7%。完成奶类产量3万吨,同比增长15.4%。完成禽蛋产量850吨,水产产量120吨。全市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优质粮油、绿色无公害蔬菜瓜果、优质饲草料、优质牛羊肉等10个农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规模经济效益凸显,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快速增长,创汇力度加大,全市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一产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率仍然达到60%以上。
三是农牧民增收致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劳动力转移与劳务输出步伐明显加快,多种经营收入明显增长。全市适应旅游产业服务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群众7.65万人次,涉及特色种养、建筑施工、家电维修、理发、餐饮酒店服务、服装裁剪、旅游服务、家庭旅馆等各个方面。通过加强对农牧民群众劳务输出和多种经营的组织引导力度,全市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全市劳务输出达到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13%。多种经营收入(包括经济林木种植、中草药采集、菌类采集、手工业、产品加工、商业、服务、建筑建材、采矿等收入)达到6.53亿元,同比增长36%。同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乡镇企业达到176家,从业人员达到5600余人,劳动报酬达到6000余万元。特别是铁路的开通,为我市劳动力走向区外提供了便利,为我市劳动力输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总的来看,2006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