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楚县夏玛勒乡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多元增收
一条条宽阔的乡村大道,一个个崭新的蔬菜大棚,一排排整齐的村居民院,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巴楚县夏玛勒乡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化。
养殖业摘掉贫困帽。“家家户户建棚圈,开口闭口话养殖”,这是该乡发展养殖业热潮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养殖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乡村两级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宣传、培训、扶持、服务多措并举,使全乡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村村都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夏玛勒乡,一个全县最小的乡、每年连遭强灾害天气的袭击,长期以来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600-700元左右。2004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为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乡带来了一线的希望,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该乡党委书记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但真正要发展,需要投资,而能否挣钱,群众心里没底,对群众所作的动员,应和的多,行动的少。刚上任不久的高书记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要带领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搞示范。于是他筹集资金率先在经济势力较好的村(3村)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巴尔楚克羊专业村,户户建起了棚圈、养起了特色羊,以实际行动为全乡农民树起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标杆”。2004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相继建起标准化棚圈100间,一年时间牲畜存栏超过1500头。年近半百的吐地·居买看着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票子”时,由衷地说:“挣了半辈子钱,没有今年一年多呀!”其实在该乡3村,像吐地·居买这样靠养殖业致富的何止一家两家。村民阿不拉·合孜买提长年在外打工,但始终未能摆脱贫穷的阴影,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他建起了棚圈,干起了特色养殖业,年纯收入6000多元。经过3年发展,夏玛勒乡采取富裕户养牛,中等户养羊,小户养鸡的滚动式发展模式,已使畜牧专业户达到400户,畜牧示范点7个,即1村、2村的鸽子繁育小区,3村巴尔楚克羊繁育基地,4村獭兔养殖专业村,5村良种牛繁育小区和马鹿养殖小区,7村养鸡专业村,全县最大的肉猪饲养供应基地等,牲畜年末存栏达到15600头(只),出栏各类家禽10万只,实现人均收入116.37元。
庭院经济催生新生活。走进夏玛勒乡的农家小院,只见院落整齐有序:一套抗震安居房,一个青贮窖,房前一片菜地,房后一片果园,天上一群鸽子,地上一群鸡鸭,左边一群羊,右边一圈牛,一家一户一个改厕,一家一个科技明白人,目前,全乡已有50%达到了基础要求。
5村村民艾尔肯·买买提是对庭院循环经济受益体会最深的人。走进他家的院落,小小庭院里,前院是瓜果蔬菜,后院的圈舍错落有致,说到发展庭院经济,艾尔肯·买买提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经历。两年前,外出务工不慎双腿失残,行动不便,幸亏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才让他过上了好日子。去年,尝到了甜头的艾尔肯·买买提,又贷款承包了30亩地,地头种苜蓿喂羊、地里种棉花、小麦、地间换套种小经济作物,年收入近万元,一年的时间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走上了脱贫之路。
文明创建促新风。文明乡村的创建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让农民真正受益,才能确保其生机与活力。为此,该乡在每年的“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村”等评选过程中,从每个行政村中挑选出2-3户“最佳十星级文明户”给予1000元的经济奖励;对“十星”都达标的农户,无担保的给予2000元-5000元的小额信贷,“十星级文明户”还每月1次享受乡卫生院的免费体检和疾病治疗;对“五好家庭”的农户免去其6个月的义务工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全乡上下真正形成了全民动员、全体参与、家家行动、人人皆知的文明创建氛围,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效激发起农民参与创建的热情。
与此同时,该乡还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建设,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如今的夏玛勒乡正依托着庭院的经济发展,向小康目标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