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永州道县发展优质稻产业促农民增收

日期: 2006-11-21 00:00 作者: 来源:湖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永州道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26个乡镇场,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万。现有耕地56万亩,其中水田39.4万亩,旱地16.6万亩。常年粮食播面92万亩,总产32万吨,其中水稻64万亩,总产26万吨,曾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吨粮田开发县。近年来,全县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产业,建立了优质稻基地和加工企业,确定了主推品种,优质稻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国标一级优质稻面积超过15万亩,产量6.4万吨,比2003年增加14万亩、6.25万吨,仅优质稻一项即为农民增加收入2400多万元,优质稻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最大产业。

  一、建立基地,培植种植大户

  近年来,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和粮食补贴政策,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县政府提出了稳步发展优质稻产业的思路,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全县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在梅花、寿雁、仙子脚、祥霖铺、蚣坝等乡镇建立了万亩以上基地5个,在清塘、四马桥、白马渡、柑子园、上关、新车等乡镇建立5000亩以上基地6个。谷源米业还在梅花和寿雁的唐家片建立了3万亩的优质稻绿色食品基地。各基地注重搞好早、中、迟熟栽培合理搭配,以降低突发病虫灾害造成大面积损失。各基地以大户承包为主,一般每户种植面积5亩以上,随着优质稻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种植大户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06年种植10亩以上的优质稻种植大户达到2710户,面积30030亩,比2003年增加2400户,26000亩。这些种植大户除农村种植能手外,还有经商老板和机关干部职工。如清塘镇中心小学教师何勋文在本镇室家村租赁水田120亩、广东番禺客商许鉴桥在新车乡寺下村和清塘镇楼田村租赁水田400亩、道县清塘镇建筑老板王正波在本镇幸福洞村租赁水田200亩、白芒铺乡仁和圩村民周家近承包本村水田80亩等等,都用来种植优质稻,王正波在2005年还获得农业部“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在落实、兑现国家粮补政策时,坚决实行“谁种谁受益”的原则,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以保护种植户的积极性。

  二、适应市场,确定主推品种

  道县优质稻米以销往广东、香港市场为主,选择品种必须对路。为此,县农业局于2002年从广东农科院、佛山市农科所引进10个优质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2003年底筛选出适宜本县种植的新软占13号和野丝占2个品种,并逐年加以推广,2004年确定新软占13号为本县优质稻当家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大面积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抗性好,对稻瘟病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在本县可作早、中、晚稻栽培,米质优,各项指标都达到国标一级标准;效益高,稻谷售价达到每50公斤95元。2006年本品种面积达到10万亩。2004年又引进丰华占、银晶软占、马坝银占、美香占等15个优质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选出平均亩产在400公斤以上、抗性好、米质优的银晶软占、美香占等品种逐步推广,2006年种植面积近5万亩,表现普遍很好。为确保优质稻优质、高产,县农业局结合优新品种推广,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一是抓好品种搭配,各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搞好早稻、中稻、晚稻合理搭配,降低大面积出现同一病害受损的风险。二是推广旱育保姆无盘抛秧技术和软盘抛秧技术,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每亩还能增产30公斤左右。三是推广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治病虫技术,各基地已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500多盏,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肥料使用效率。五是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在绿色食品基地推广“稻鸭共生”技术,通过鸭子吞食飞虱、纹枯病菌核、福寿螺和杂草等,减少农药用量,保护产地环境。六是加强质量监测。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不定期到各基地进行产品质量抽检,以保证产品质量。2005年,道县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优质稻、脐橙等17个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龙头带动,提高生产效益

  2005年5月,道县通过“资源招商”,引进香港智能集团在原寿雁糖厂建立了“谷源粮油食品(湖南)公司”,公司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3条年精加工优质稻米10万吨的生产线,新建了5万吨的粮食贮备仓库,建立了3万亩的优质稻绿色食品基地,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天香谷源”、“玉蟾”、“香妃竹”三个优质米商标,2006年2月有“泰香米”、“清香米”、“丝苗米”、“七彩米”、“八桂香“五个品牌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公司自今年初投产以来,已加工优质米2万余吨,产品全部销往广东市场,公司每销售1吨优质米获利都在200元以上。政府积极引导农户与企业签订优质稻产销合同,以确保生产收入,2006年2月18日,县政府组织召开全县优质稻推广会议,当天有180个行政村与谷源米业签订了优质稻产销合同,面积5万多亩,优质稻合同价格高于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的25%以上。2006年道县早、中稻优质稻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89元,比普通早籼稻高19元,按平均亩产430公斤计算,在相同产量下,每亩优质稻比普通早籼稻增加产值163.4元,全县15万亩优质稻,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451万元,同时,通过企业加工增值,为国家新增了税收,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

  四、明确目标,发展绿色产业

  道县对今后优质稻的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一是稳步扩大种植面积,继续抓好基地建设,在扩大原有基地的基础上,适当新建优质稻基地,每年新增面积5-8万亩,到2008年,争取全县优质稻面积达到30万亩,以后根据企业加工能力,每年面积稳定在30-35万亩。二是加强品种优选。每年引进5-8个优质稻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择优选出适应市场、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加以推广。三是大力推行绿色食品生产,根据国家绿色食品相关标准,制定道县优质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加强优质稻产品质量检测,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四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明年组建好“优质稻协会”,由协会与谷源米业签订产销合同,在各基地统一组织生产、管理与收获,促使种植户信守合同,保证优质稻产品产量与质量;谷源米业要加强技术改进,加强产品检验,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做强优质米绿色食品品牌,同时加强产品宣传、推介,促使产品早日进入港、澳及国外市场,争取每年外销产品6万吨以上,以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