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石湖荡镇努力拓宽增收渠道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石湖荡镇现有农业人口6460户、20690人,分布在全镇11个村。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7513元,同比增长11.5%,增收途径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土地经营效益提升、镇保政策兑现、农业补贴到位和工业区企业投产就业岗位增加四个方面。2006年,该镇农民人均收入目标为8152元, 1~6月,已经实现农民人均收入4837元,预计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在10%以上。
一、农民增收工作主要做法
1、将纯农性增收作为农民增收基础。石湖荡镇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之一,虽然近几年农业从农民的主业,逐步结构性调整为农民的副业,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该镇感到,其绝对值仍在不断增加,农业始终是浦南地区构筑三农稳定的基础。在这方面,一是全额及时兑现各种农业补贴,实现农民亩均补贴增收在150元左右。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近二年来,共改造设施农田近万亩,有效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引导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载体,培育种养大户、农业经纪、农业产业工人三类群体,提高农业附加产出。目前全镇已建立农业合作社6个,如洙桥村,全村2300多亩耕地基本集中在五大经营户和合作社手中,农民获得500元/亩的土地租赁收入,在农忙时节,并可以30元/天的收入到种养大户处打工。
2、将非农性增收作为农民增收支柱。在石湖荡镇农民财产性收入、股权收入等几乎为零的现实情况下,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镇农民的非农就业工作,已经形成了成人学校技能培训、资源公司协调推荐、民政部门设岗吸纳、社保中心兑现补贴的良性运作机制。去年,石湖荡镇以纯农户、双困人员、低保户三类人员为重点,通过企业增岗,吸纳了86名有劳动愿望、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实现了转移一批;通过保洁、保绿,为142名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了一批;通过劳务中介,实现新增就业1500人次,流出了一批。今年,该镇又继续加大非农就业力度,1~6月,已完成政府培训544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114人次,南劳北上300人次。
3、将转移性增收作为农民增收保障。一是着力加强农民保障,基本建立了农保、镇保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现在石湖荡镇有6200名农民已加入镇保,农民来自各类保障的收入每月有70多万元。二是切实加大扶贫帮困力度,从去年看,全镇用于帮困、助学、就医、优抚等方面资金不下35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动全镇党员、干部和企业每年举行一次慈善募捐活动,今年年初已募集到了102万元的慈善基金,用于全镇扶贫救助工作。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下一步工作
石湖荡镇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简单等于同增加农民收入,但增加农民收入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点与起点。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农民增收机制,还需作出更多努力。
1、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很多观念制约、政策制约、资源制约等因素。因此,接下去将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到村,加大对村一级的扶持力度,为推进农民增收构筑经济基础。
2、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愿望和发展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期已经出现。因此要一如既往地加大财力倾斜,突出农村功能性、枢纽型、产业化设施建设,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更加完善惠农政策。农业是国家基础产业,近年来,由于受政策因素推动,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出现了新的生机。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多予”、“不取”、“放活”三篇惠农文章,更多地在政策上“多予”,在机制上“放活”,鼓励农村一线的创造性,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4、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赋予农民必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精神情操,培养农民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生活观和强烈的进取心。这样农民才有致富之本、享福之份。
5、有力加强社会保障。镇保的推行充分表明社会保障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推进农村建设的巨大作用。建议各级联动,在农民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就业、养老、就医、教育、培训等方面形成政策综合效应,积极推进镇保,逐步淡出农保,使农民享受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