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甘肃兴隆村调整产业结构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日期: 2006-09-12 00:00 作者: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位于甘州区的西北边缘,有7个社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口。虽然村子不大,但名气却不小,因为它一不靠城郊,二又无企业,硬是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专心在土地上做种植业文章,走上了富民强村的小康之路,成为张掖市乃至河西走廊有名的制种专业村、富裕文明村。

  1996年之前,兴隆村在张掖农村并不起眼,村里就是单纯的耕田种粮,经济发展缓慢。这年年底,大伙将年轻能干的贾兴国和王培福推上了党支书和村主任的位子,指望他们能带领乡亲们改变村里的面貌。

  新班子不负众望,他们就先后三次到省种子公司联系,最终签订了种植80亩蔬菜制种示范田的合同。当年,每亩制种田收入达到6000元,这大大激发群众的致富信心。随之,他们扩大制种面积,并相继引进了东方种子公司、敦煌种业集团等制种企业,逐步改变了以粮为主的种植结构,形成以玉米、辣椒、茄子、番茄等粮蔬制种为主的产业布局。

  为突破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增强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促进为农服务和助农增收,2001年3月,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兴隆村玉米蔬菜制种协会”,并吸纳450名村民为会员。当年协会就与东方种子公司、敦煌种业集团等有实力的制种公司落实玉米制种面积4000多亩,蔬菜制种面积300多亩。

  在种植过程中,协会对会员实行“四统、两分、一免”的办法,即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标准;分户经营、分户核算和免除水费,会员按操作规程和标准进行操作即可。年底通过算账对比,结果亩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50元上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协会还长年聘请种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会员进行培训,并随时到田间地头进行规范化技术指导。2003年,一社农民曹健林提出,他也想搞番茄制种,可不懂技术。协会立即与他签订制种试验田合同1亩,并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年底,他共收获种子25公斤,收入达到1.2万多元。体会到协会的巨大作用,当年他就加入进来。

  制种协会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每年年初他们都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对市场作出评价和预测,而后制定制种计划,年底则根据赢亏情况,编制收益分配表,进行再次分配。为保证农民不受损失,他们还制定了最低保护价措施,对亩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农户,给予30%~50%的补偿。2004年,五社的申世财与协会签订玉米制种合同8亩。但由于后期田间管理不善,造成玉米种子发芽率达不到合同要求,被制种公司列为商品玉米。为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协会按每亩1000元的最低保护价兑付,给申世财挽回损失2000多元。

  协会的成功运作,极大促进了兴隆村制种业的发展。目前,全村玉米、蔬菜制种面积已达到6000多亩,覆盖了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种专业村”,“兴隆制种”也名声远扬,不仅国内的公司相继而来,美国、荷兰、印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种子公司也纷纷上门。

  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丰收的喜悦。如今兴隆人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去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3900元,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近几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300多万元,用这些资金,村里先后修建渠道23.6公里,村社道路5.2公里,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小学、幼儿园各一所,还免费为全村农户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兴隆人开始向标准更高的新农村迈进。(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