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勃利县农业产业化鼓起农民“钱袋子”

日期: 2006-08-25 00:00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围绕农业办工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勃利县委、县政府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的重头戏,强龙头,建基地,富农户,农业产业化成为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政府扶持:引项目给政策培育产业龙头

  过去,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勃利农民种粮愁卖粮,养猪怕猪壮。现在不同了。几年来,勃利县委、县政府在培育产业化龙头上下足了功夫,招来客商,引来资金,建成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

  2002年。安徽无为客商刘木真来勃利考察,准备买断县食品加工厂开展大鹅畜禽屠宰加工。为留住客商,引进畜牧业龙头,达成意向性协议后,县里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用一天的时间为企业办理好一切手续,并为其子女来勃利就学提供优惠政策。被勃利的真诚感动,刘木真不久举家迁来勃利,建起了金鼎大鹅畜禽加工厂。如今,这个加工厂成为带动全县大鹅养殖的龙头企业,勃利大鹅由此“南飞”,叫响江南。

  勃利县委、县政府频频上演招商大戏,产业化龙头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引进大森林食品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成禽类屠宰冷冻加工厂,年可屠宰加工肉鸡1500万只;引进山东蓝裕集团投资1000万元收购勃利外贸冷冻厂,企业改造扩建后,可达到年加工禽类800万只、生猪50万头的生产能力;勃利县烟叶经销公司与湖南中烟公司“两烟”互动,引资1亿元组建勃利龙湘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新上烟叶复烤技改项目投产后,可使全县烟叶生产能力由年产50万担提高到80万担。目前,全县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18家,4家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军团”已经形成。

  协会支持:连龙头结农户携手共闯市场

  2003年,小五站镇供销社在全镇推广小粒黄豆种植,并成立了小粒黄豆专业合作社。协会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向农户赊销化肥、种子等,到秋天按春种1斤籽,秋还3斤豆的比例偿还种子款,解决了农户种植资金紧张的难题。目前,这个合作社带动农户127户,小粒黄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每年为农民增收30万元。

  永恒乡的农民万寿菊生产合作社,以万寿菊加工厂为依托,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全县1500多户农民手握订单当起了“花农”,种植基地面积达2.2万亩,万寿菊成了富民的好项目。

  如今,全县共有30个农民专业协会和6个专业合作社,8100多名会员遍及全县11个乡镇和60多个村,联接农户1.6万多户。果类、蔬菜等农民经纪人已发展到230多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把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加销良性互动,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三方共赢的局面。

  龙头牵动:兴基地富农户提升产业水平

  龙头舞起来,龙尾跟着摆。有了龙头企业的牵动,农民增收致富就有了保障。作为全县烤烟种植的龙头企业,勃利县烟叶经销公司几年来带动了全县2000余户烤烟种植户,年平均种植烤烟面积达3万亩左右,烤烟成为富民的“金叶子”,兴县的支柱产业。沪渤利泰粮油饲料公司通过与全县农民签订绿色水稻种植合同,带动全县绿色水稻面积10万亩。

  在大森林集团、蓝裕公司、金鼎大鹅加工厂等几家畜牧业龙头的牵动下,农民养殖不再担心销路。全县已发展养殖专业村47个,专业小区47个,养殖大户480多户。有了龙头的强力支撑,2005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3亿元,比2002年增加1.1倍。依托这几个龙头,勃利县委、县政府立足做大主辅换位工程这篇文章,力争使肉鸡、生猪、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800万只、50万头和100万只,把主辅换位工程打造成农民的致富工程。

  200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面积近70万亩,带动农户2.3万户,与农户签订订单9.56万份,为农民增收3.14亿元。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唱响了农民的致富曲,勃利农业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