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廊坊广袤的原野带来了深刻变化。廊坊市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支撑,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倾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今,廊坊农村不只是村容村貌整洁了、人居环境改善了,更为可贵的是,基层干部抓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探究廊坊农村发生变革的轨迹,本报记者走访廊坊乡村,把所见所闻集纳为《走廊坊看创建》这组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7月15日,沿着一条5米宽的柏油路,记者来到永清县龙虎乡瓦屋辛庄村。仲夏的乡村原野,万物葱郁,生机勃勃。
村党支部书记贾福学告诉记者,瓦屋辛庄村是无公害蔬菜专业村。目前,该村建有日光温室1300个,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0%,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80%来自蔬菜,瓦屋辛庄的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着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像瓦屋辛庄一样,廊坊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抓手。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每个村都要确立一个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并对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过去,瓦屋辛庄村里都是土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严重影响了蔬菜外销。
从村民最急需、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2004年,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把路修通成了人们共同的呼声。就这样,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和村民出工出力,2005年6月,通村公路终于修好了,瓦屋辛庄人终于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今,瓦屋辛庄的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为增加无公害蔬菜的市场竞争力,该村注册了“华健”蔬菜商标,系列品种达到40多个;建设了蔬菜批发市场和工厂化育苗中心;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协会,与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蔬菜场地挂钩;培植配菜中心7家,发展蔬菜运输专业户60多个,村里的蔬菜品牌已经上了互联网,村民的品牌意识让人称道。
在瓦屋辛庄无公害蔬菜协会,记者了解到,该村出产的蔬菜全部有无公害蔬菜协会会员编码,在北京的超市里,按照编码一查,就知道蔬菜是谁家种的,这种蔬菜质量管理办法在全省属于首创。
变化最大的还是人们的观念。过去一谈发展,人们就觉得没条件,如今村民们则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广辟致富路。比如,结合村里宋辽边关古栈道的旅游资源,村民们自发地发展起了农村生态游,规划建设了6个蔬菜采摘园。在村民武景芬的家里,记者看到院子里干净整洁,5间正房全都贴着瓷砖。武景芬告诉记者,她家里刚花了十几万元进行装修,能为顾客提供餐饮、住宿、火炕、采摘等多种服务。谈到收入,武景芬乐得合不拢嘴,“让城里人来这里摘菜比自己卖菜还赚钱,每个月能收入1000元以上。”
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村民们创建美好家园的心气和热情更高了。自2005年以来,村里集资硬化了17条主要街道,发展沼气示范户120户,修砌了花墙,安装了路灯,粉刷了墙壁,建设了排水设施,栽种了树木花草,达到了村街的硬、净、绿、美、亮"五化"标准。同时还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安装了20余套健身器材。修建了89间新校舍,改善了教学环境,建成了全县一流的中心小学,村里各项事业都有了新气象。
把经济发展和群众富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2005年,廊坊市畜牧、蔬菜、林果花木3大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1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以上。从2005年以来全市农村共引进项目570个,总投资15亿元。
与此同时,全市成长起一批专业村和特色村,像霸州王圪垯村的胶合板、文安芦阜庄村的钢材市场,形成了一村一产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达到4621元,连续保持全省第一。
编辑点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但也绝不是修修路、刷刷墙、栽栽树这么简单。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因为只有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
廊坊市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线,结合资源、产业、市场优势,发展强村立镇富民的特色主导产业,以推动农村的跨越式发展,此举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