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辽宁阜新市玛瑙产业初具规模 成为农家增收新途径

日期: 2006-07-12 00:00 作者: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北国雪野一座玛瑙城,历尽沧桑依然年轻,你那多情的高天厚土,托起中华第一条龙的图腾。”一首《心中的玛瑙城》,唱的正是辽宁省阜新市。玛瑙产业竟异军突起,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农民增收有盼头阜新市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而知名,“挖煤留下一手黑,发电留下一把灰”。转型以来,阜新经济增长速度虽超过20%,但2005年的财政收入才7.2亿元,抵不上人家一个县。特别是十年九旱的广大农村,60万贫困人口仍靠天吃饭。阜新农村的出路在哪里?

  “论区位我们地处辽西北,论产业配套我们比沈阳、大连差的远,很难形成‘投资洼地’;但我们也有优势,比如阜新的玛瑙储量占了全国的一半,阜新市代市长潘利国谈起当地的特色产业时自豪地说。晶莹璀璨的玛瑙,让阜新农民心里有了盼头。

  “千种玛瑙万种玉”,玛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珍爱的美饰品,还可用于制作精密仪器轴承,甚至可以入药,前景广阔。阜新市玛瑙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体仍未开采,分布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老河土、十家子、苍土等乡镇,彰武县的五峰、苇子沟等地。据《清实录》载,当时阜新地区已“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阜新玛瑙雕”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阜新玛瑙加工、经销人才遍布大江南北。

  政府排忧解难 阜新市玛瑙协会会长李兵介绍,玛瑙工艺品的价值,除了看底料,还要看创意和雕工。阜新农村玛瑙手艺传承,基本上还靠“师傅带徒弟”,专业人才成为发展瓶颈。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齐上阵,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随之出笼,加大投入、委托培养、职称评定都用上了。考虑到乡间分散的作坊式加工,既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又容易污染环境,一个玛瑙产业园正在十家子镇加紧建设。

  媒体宣传说,阜新玛瑙业的产值达到2.5亿元,税务部门找上门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的刘记玛瑙工艺厂,原来每月估税400元,税务人员告诉老板刘志德,以后要多交10倍的税。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急得睡不着,准备关门了事,新打地基的厂房也不敢动了。市里主动找到税务部门沟通,最后达成共识,税额要调整,但对刚起步的玛瑙产业,还是要涵养税源。为了解决商户融资难,阜新市还和沈阳一家企业联合组建了担保公司。刘志德告诉记者:“我们能想到的,政府都办到了。”

  走进十家子镇,街边玛瑙工艺品商店鳞次栉比。这里有厂家、商家3128户,年产值上亿元!在刘记玛瑙工艺厂,培训教室正在教学员美术课,窗外摆着台球桌等文体设备,80多名学员全部来自周边农村,总经理刘志德还要给他们上保险。

  十家子镇党委书记张士学乐呵呵地说:“镇里去年税收超过500万元,农民收入一半来自玛瑙产业。”

  近几年,阜新玛瑙产业营业收入以30%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潘利国说,玛瑙产业初具规模,城市转型有了新的接续产业,阜新市的新农村建设也找到了抓手。“十一五”时期,阜新市把玛瑙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之一,打造“玛瑙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