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矿”撑起一片天———固始县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纪实
这里没有铁矿、没有铜矿,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然而,这里却拥有10个亿万富翁、100个千万富翁、1000个百万富翁、1万个十万富翁;全县7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农村电话入户率超过40%,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初,县里银行存款突破77亿元,其中80%来自于农民储蓄……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何以成就如此“辉煌”?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一语道破其中奥秘:开发这里丰富的“人矿”资源,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最终让农民富裕。
郭永昌提到的“人矿”,就是固始50多万名敢闯敢干的外出农民工。正如此,固始县每年劳务收入高达40亿元,将近占全县GDP的一半,相当于县财政收入的二十倍。
变农民工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是固始县政府建立劳务输出长效机制的第一步,也是多年来他们一直奉行的做法。2004年9月,县劳务输出服务局的设立,更是表明了固始县政府“敦促”农民走出农村、闯荡天下的决心和信心。县长方波告诉记者,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的完整构建,使劳务输出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固始县各级政府必抓的一项支柱产业。
河滩披绿,路渠纵横,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小洋楼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这是记者在张老蚌乡祝楼村见到的景象。乡长朱国强告诉记者,村里1700口人中有1200人在江浙一带从事物流、印染纺织等工作,平均每户就有两个人,每人每年可挣回1万多元。“农民有钱了,这几年90%的人家在规划点内都建起了别墅式两层小洋楼。”村支书舒孝才告诉记者,年轻人出去打工后,他们无法耕种的地被二三十个大户承包了,有了机械化,种地收入也不少。农民手头活络后,村里集资对路、渠等公共设施进行了翻修,村里的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政府“敦促”农民跳出农门,实现脱贫致富是最初理想的话,那么吸引他们“跳回”家门,开始创业奉献,带动周围更多人致富则是政府的终极目标。
在县城中心区,有一条长10公里,被老百姓称之为“明星大道”的蓼北路,20名优秀创业奉献者的巨幅照片以灯箱广告的形式悬挂在路的两旁,他们代表了对创业理想孜孜追求的一群人。
俞达启便是其中的一员。10多年前到广东打工的他,从体力活、脏活、重活干起,逐步积累了技术和资金,成为资产超千万元的新兴一族。今年春节过年回家,他看到家乡发展的大好形势和优惠政策后,毅然投资2500万元,兴办香港利来针织厂,目前500台生产机械已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生产。方波县长告诉记者,像俞达启这样的回乡创业者全县目前已有3000多人,吸纳产业工人近10万名,投资总额达到30多亿元,其中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400多个。
“固始县财政很穷,但农民并不穷。从农民进城到农民造城,固始人经济远远大于固始经济。”县委书记郭永昌意味深长地说:“建设新农村,没有区位、没有资源,靠什么?固始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