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果工程”撑起钦州果农增收的脊梁
钦州是广西的水果主产区和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近年来,该市不断推进“优果工程”的建设,使全市水果生产结构不断调优,产量不断调高,市场不断拓宽,果农不断增产增收,全市水果生产呈现一派好景。
阳春三月,果花飘香,广西钦州有名的“三月红”荔枝早早扬花座果。3月20日,在钦南区沙埠镇斑鸠岭荔枝园,笔者看到钦州市水果局的技术人员正在给果农讲授荔枝“三避”技术和保花保果知识,推广“优果工程”。“去年我家的50多亩荔枝全部是无公害栽培,卖果时比其他的平均每斤高出一块多,‘优果工程’确实让我赚了一把。今年是大年,看来收成会更好。”果农杨永均满怀信心地笑着对我们说。
结构调整实现调优调高
前些年,钦州的水果生产普遍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早、中、迟熟品种结构不合理,普通水果多,名、优水果少,特别是中熟品种比例过大,品质一般,销售压力大,价格较低,甚至出现“烂市”等问题。如何使果农尽快增产增收,成了该市领导针对水果生产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近年来,钦州市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帮助果农走向致富。一是扩种适销对路的水果品种。重点发展三月红、妃子笑、桂味、钦州红荔、贵妃红和无核荔等早熟、优质荔枝,推广种植巴西、威廉斯、台湾8号等高产优质香蕉,种植红江橙、晚熟椪柑、砂糖桔、马水桔、贡柑、特早熟温州蜜柑、夏柑等优质柑桔,以及黄榄、三华李、大肉酸梅、莲雾等。2005年,全市新种水果2万多亩,更新老蕉园3.89万亩。在蕉园更新种植中,利用组培苗的占70%以上。二是对原有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建立了面积为1180亩的12个荔枝高接换种示范点,市水果局免费给果农提供接穗,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吸引了大批果农进行高接换种,其中荔枝8.6万亩。三是大力发展名、优、特、新、高产、高效水果,引进种植新品种。先后引进台湾、马来西亚的老板投资办起大青枣、火龙果和莲雾等名优水果种植基地,其中马来西亚老板投资的火龙果集中种植基地面积达2350亩,成为全区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2005年,该市完成水果结构调整面积32.5万亩,使全市水果良种的覆盖率达到86.02%,优质果品率达51.32%。
标准化生产拓宽市场
钦州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果实套袋、病虫无公害防治和水果“三避”栽培等技术。建立了38个“优果工程”标准化栽培示范点,让果农方便参观学习,有效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套袋,提高了果实品质,果实外观漂亮,果大味甜,没有农药污染,没有病虫害,还提早上市,卖得好价钱。如妃子笑荔枝套袋后增产20~30%,质量提高,售价比原来高出一倍。香蕉套袋后每亩增产0.6吨,亩增收1200元。至2005年底,该市有26.47万亩水果推行果实套袋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达43.8万亩,创建万元果园7700多亩。
创建“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水果出口基地注册登记是钦州市拓宽市场助农增收的另一措施。该市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和“三致”(致癌、致畸形、致突发)农药、肥料,并经常对水果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确保果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最近3年,浦北县和灵山县分别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使该市的水果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拓宽国外市场。去年,该市就有850吨荔枝出口到欧盟市场。
钦州生产的香蕉以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但过去因为采收、运输过程中机械伤多,包装简陋等原因,售价远低于进口香蕉,甚至比不上国内其他省的香蕉,出现了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局面。该市推广香蕉无伤采收、商品化处理技术后,香蕉的商品质量得到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过去收购香蕉是果农落梳后再运到收购点,蕉果伤口多,收购商一般都剔除20~25%的伤果次果。采用香蕉采后处理生产线后,收购商整穗收购后才落梳,只扣除10%的穗轴重量,仅此一项,每卖出1吨香蕉,果农就增收200~300元。
科技投入 节支增效
果农缺乏技术,果园管理不善,投入大,产量低,效益差是以前钦州果农生产的真实写照。针对果农技术水平低和水果生产管理差的状况,该市技术人员深入水果生产重点乡镇、村庄和果园,举办各类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传授先进技术,还邀请专家给果农讲课,不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去年,该市举办各类水果种植技术讲座和培训班209期,举办电视、电台技术讲座11期,8.1万人次的果农接受培训。水果部门的技术员进村进园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果农6.5万人次。如今的钦州果农采用了先进技术,积极进行水果改低创高,科学管理果园,不断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大大节约成本,而效益又提高许多。